雅迪G5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高端锂电

网络知识 2022-06-29 13:39www.1681989.comseo网站推广

据海外媒体华盛顿日报报道,雅迪G5发布之后受到大量消费者欢迎并将进入欧洲市场。

无论是都市生活还是归园田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认可和选择二轮电动车这一便捷、时尚、绿色的出行工具。一款理想的二轮电动车可以让你摆脱桎梏,自由穿梭;可以性能卓越,高端大气;可以彰显个性,让你成为街头焦点;可以舒适安全,伴你走的更高更远……现在,雅迪让理想照进现实。

立足本土 放眼海外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和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和电动汽车一样,两轮电动车也被公认为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正如各国政府支持和推动汽油车向电动汽车转型一样,同样会支持和推动两轮电动车行业的发展。这一大背景为两轮电动车企业带来发展新机遇。作为国内公认的两轮电动车第一品牌,雅迪绝对不甘落后。

成立于1997年的雅迪科技集团,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经过20年的努力,雅迪不仅在国内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也逐步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出行公司。2017年,雅迪制造产品开始销往美国、德国等77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台,约占据全球电动车销售总量的11.7%。同年,还成为世界杯赞助商。如今,雅迪拥有18000个经销网络,雅迪全球用户累计30,000,000+,目前正在计划在美国、德国以及海外地区建立品牌旗舰店。

,雅迪还把眼光瞄准了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如今拥有了松下、博世、拜耳、奇美等20多家全球知名合作伙伴,在国内拥有五大生产基地的也在打造海外生产基地。在国际技术争夺战日益火热的趋势下,雅迪不断创新,已经拥有了37项发明专利,279项实用新型专利,400项外观专利。高标准制造工艺更是通过3C、EN15194、CE、欧盟E-MARK四大国际品质认证。

智能锂电产品G5引瞩目

此次最新发布的智能锂电产品G5一如既往地体现了雅迪追求卓越的精神,可谓是高端智能锂电产品的开创者。

吸睛的智能设计

该款车型整体外观时尚前卫,配备有1.7寸超大TFT真彩液晶仪表,可根据环境自动调整模式,有多种UI模式可供选择。兼具来电显示、胎压监测、充电界面等功能,支持更多拓展功能,可玩性超高。新版智能中控+智能APP可用于车辆检查、车辆定位、车辆设置。三模GPS+12V独立电池,超强定位,超强警备,防盗功能也随时在线。无钥匙解锁+ITO触控启动,可3m范围内自动解锁,触摸启动键一触即走,使用体验极具未来感。

超高的性能配置

对于关乎两轮电动车“生命力”的电力装置,雅迪G5采用特斯拉御用合作伙伴——新一代松下18650动力电芯,并通过同样由松下认证的电池PACK技术搭载BMS电池管理系统,全方位保护电池模组,延长使用寿命,使之更稳定的输出动力,续航能力120km,电池循环寿命700-800次,8.3KG电池包重量,-15℃-55℃超宽耐温。装配有自主研发的GTR3.0高性能宽频动力电机,最大功率1500W,扭矩130N·m,IP57防水等级。FOC矢量控制器,与GTR电机天生一对,能效转化96%+,提速平稳有力。全灌胶铝合金充电器,拥有4A充电电流,最高92%的转化效率。高配置让动力更强劲持久,让你走的更稳更远!

国际化制造工艺

拥有靓丽外形的G5绝非华而不实,其耐用度也同样值得惊叹。采用优质压铸铝型材铸造车把和铝合金铸造后平叉,奇美757ABS塑件则有超高厚度超强韧性,不易碎裂,使用长久。瑞典贝格烤漆,多项工序层层打造,严苛老化测试,让漆面光滑靓丽。德国拜耳抗紫外线PC材料给予超强紫外线防护,延缓灯具外壳老化,使用5年仍可如新。

安全、舒适更贴心

除了性能、耐用之外,人们对出行工具的选择还更在乎其安全性。G5采用了与汽车相同技术的缺气保用轮胎,在0压力情况下可以30KM/H速度继续行使40KM;即便轮胎被扎没气了也不怕,30公里推火网以下时速行使40km足够你安全抵达维修点;特有的胎压监测功能更可以让你尽早发现轮胎气压问题,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优质冷轧结构钢车架,焊接精密,强韧可靠。高弹聚氨酯发泡鞍座,能够过滤碎震呵护腰臀,长距离骑乘减少疲劳,提高舒适度。全方位覆盖LED灯具,辅路效果与警示效果同样出色,延时大灯功能更加贴心。防火线缆+防水插头则能够避免进水短路,防止高温隐患。你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雅迪G5都为你做到了。

秉持“制造让消费者有幸福感的车”的企业使命,雅迪相信,幸福感是因为认同、共鸣,所感受到的荣耀、喜悦;有幸福感的产品,不只是使用雅迪产品本身的舒适性,还有而引发的环境或氛围,满足人们对品质生活、美好生活的向往。带着这一使命感,再加上不断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雅迪未来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也必将持续抢眼,展现中国制造的魅力。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