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h、Google+和子弹短信,社交产品的第二名没有意
10月18日,Path的所有服务正式关闭,当我在浏览器中输入path.,显示服务器未响应,这个运营8年的产品至此终于画上句号。
不久前,Google宣布将于明年8月彻底关闭个人版Google+服务。Google+晚于Path半年发布,和Path一样,也是瞄准Facebook的“错误”和“软肋”,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社交服务,却也像Path一样,在其生命的第八年彻底关闭服务,不免令人唏嘘。
不少人会提到基因问题,Google没有社交基因,所以做不好社交产品。类似地,阿里巴巴没有社交基因,所以做不好来往;腾讯没有电商基因,所以做不好拍拍;百度也没有电商基因,所以做不好有啊。
假设Google+的失败真的是因为Google没有社交基因,那么Path的失败又是因为什么呢?
Path的创办者戴夫·莫林(Dave Mor)可是Facebook的早期高管,也是Facebook平台和Facebook Connect的联合创建者。莫林最初是扎克伯格的开放社交理念的铁杆支持者,后来他认为Facebook过于宽泛的“朋友”概念和互动模式存在bug,并打算用一个新的社交产品修补这个bug,这就是Path。
2011年,我在知乎上参与了多个Path相关话题的讨论。作为一个坚定的看衰Path的人,我认为Path并不是一个基于用户需求的产品,而是一个基于某种观念的自以为是的产品。
我在知乎上参与的Path相关话题
Path创始人辉煌的履历,和超豪华的创业团队,让投资人发疯。Path产品还没拿出,天使投资就已就位;产品发布头两个月,就成功募集了两轮共计1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期间还收到了Google的1亿美元收购报价。
最初Path的好友数量上限是50人,因为莫林认为,你可以有成百上千的朋友,但知根知底,可以频繁互动的密友不会超过50人。很多时候,你拍的照片不想分享给成百上千人,你只想分享给你的密友。在我看来,从一开始Path的用户需求就是臆想出来的。
大多数时候,你拍了一张照片,可以给任何人看,你可以发到微博上,发到Instagram,也可以发到朋友圈。偶尔,你拍了一张和女友的亲密照,确实不适合公开发布,这时候你和她分享照片的最好方式,是通过AirDrop直接传给她,或者微信给她,最不济也是email给她,你真的会把这张照片分享给50位密友吗?一张不适合公开发布的照片,却可以在一个最多50人的密友圈里分享,而这些密友可能包括父母、儿时玩伴、大学同学、红颜知己、生意伙伴和同事,这样的场景我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莫林却认为,这样的需求可以支持Path成为一个Facebook真正的挑战者。面对这么宏大的未来,莫林看不上Google的1亿美元。
后来,Path把好友数上限放宽到150人,不管莫林是否承认,在我看来就是一次自我否定。不过莫林仍然坚持Path的最初设计思想和产品定位,这最终导致它在几乎所有的市场上都未能取得像样的份额,最终凭借几乎是仅剩的东南亚市场,卖身给了正在觊觎国际市场的韩国Kakao。
不过Kakao也没能为Path成功续命,2010年至2014年间,作为一个还算活跃的用户,我曾在Path进行过521次发布。我备份了所有数据,但全部的地标和好友间的互动,全都随着Path的关闭而灰飞烟灭。
很多设计师仍然会怀念Path在手机应用交互设计上的创新,仅此而已。
Google+也差不多,这是Google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时隔10年重回CEO位置后,举全公司之力发起的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战役,意在撕开Facebook的铁栅栏,将封锁在Facebook中的信息重新纳入Google搜索引擎的索引范围,为Google的产品架构添加至关重要的社交层。不过Google打出的旗号却是让社交更私密,不同的好友应该被放进不同的“圈子”。
Google想用互不干扰的一个个“圈子”,重建用户的互联网关系链。但每添加一个朋友,就要为他选择一个圈子,有时候常常踌躇,到底应该加到朋友圈子,还是同事圈子,抑或是酒友圈子,因为很多时候界限实际上是模糊的。
就像大部分人的书架不会像图书馆那样分类放置,井井有条,就算一开始是分类放置的,要不了多久就全乱套了。无序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有序反倒是反人性的。
Google希望我们的好友列表是有序的,有组织的,这一方面是为了跟Facebook不同,另一方面大概也是Google作为信息整合者的惯性思维作祟。Google的工程师思维会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确实是混乱的、无序的,但有序带来价值。
一开始,Google+好像还长着一张注定成功的脸。
从0到2000万用户,Facebook用了1152天,Twitter用了1035天,Google+只用了24天。Google巨大的用户规模和产品矩阵,让它导入用户相对容易,但让用户持续使用,就难了。用俞军的用户价值等式来表示
用户价值 = (新的体验 - 旧的体验) - 替换成本
Google+带来的新的体验,并不见得比Facebook的旧的体验更好,可是替换成本却极其高昂——我得费多大劲才能把我的Facebook好友一个一个加到Google+上呢?而且就算都加上了,我又怎么能保证他们都像我一样把Google+当作主力社交平台来用呢?原本在一个平台就可以保持联系的那些人,现在必须在两个平台上跟他们保持联系,我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尽管Google+初期的增长看起来相当喜人,但完全没有影响Facebook的增长。而且在Google增长最好的头两年,在全球任何地区,跟Facebook相比,Google+的存在感都低到土里面。
Google Trends显示的Google+和Facebook的趋势对比
Google+的失败,跟Google有没有社交基因毫无关系,而是因为Google+从来都没有提供一个比Facebook更好的产品,社交网络的转换成本高到无法承受。失败基本上是注定的,只是Google碍于创始人的颜面,一直不肯承认。这次决定关闭个人版Google+,也是借着隐私安全的由头,把一个本来就不该出现的产品关闭了。
网络推广
- 5g网络有多快:5g网络网速有多快
- dota2无法连接至steam网络 为什么无法连接dota2网络
- 无线网络信号接收器 无线网络信号接收器怎么用
- 网络延时是什么意思 网络延时是什么原因
- 无线网络不可用:无线网络不可用是什么原因
- 网络广告销售技巧 网络广告销售技巧有哪些
- 智能手机网络设置 智能手机网络设置在哪里
- 为什么找不到无线网络 为什么找不到无线网络信
- 网络这么赚钱:网络怎么能赚到钱
- 为什么无线网络连接不上 为什么无线网连不起来
-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网络上人际交往的优势
- 支付宝网络系统异常 支付宝显示网络异常什么时
- 营销软件:营销软件有哪些
- 无法访问您要使用的功能所在的网络位置
- 网络安全基本知识 网络安全基本知识有哪些
- 什么网络电话最好用 什么网络电话最好用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