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骨干网详解,国外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现状

网络知识 2024-11-28 11:35www.1681989.comseo网站推广

互联网骨干网及其互联方式解析

互联网骨干网,即Internet Backbone Provider(IBP),主要是指那些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拥有骨干网络的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这些骨干网是国家认证的,能够直接与国外网络连接的互联网中枢。其他ISP要想接入国外网络,通常需要通过这些骨干网。这类“骨干网”术语常用来描述大型网络架构,其覆盖范围从几十到几千公里不等,属于广域网。

互联网实际上是由多个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的骨干网组成。这个“骨干网”的概念起源于NSFNET,这是一个由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用于早期研究的网络,它建立了至今仍广泛应用的分层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从本地服务提供商到区域服务,再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服务提供商,层级递进,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如今,众多骨干网相互连接,使得任何两台主机之间都能顺畅通信。也有一些区域性网络直接相互连接,绕过了骨干网。

互联网的管理由众多独立的服务提供商负责,比如MCI Worldcom、Sprint、Earthlink、Cable and Wireless等。这些提供商包括Network Service Provider(N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等,它们构建了全国性或全球性的网络,并销售带宽给区域性的NSP。而区域性的NSP则进一步转售带宽给本地ISP,最终由本地ISP为终端用户提供各种服务。

关于互联网网间互联方式,主要是两种:对等互联(Peering)和不对称互联(Transit)。互联双方交换信息的方式决定了采用何种互联方式。网间互联还涉及到结算模式,大致分为免费结算和付费结算两种。

互联网上大部分的流量都存在于用户和网站之间。从用户到网站的流量相对较小,而从网站到用户的流量则非常大。这种情况使得流量交换的发起者所使用的流量只占一小部分,而网站提供服务所产生的流量占比较大。由于互联网运营商无法准确辨别每个数据包的价值,且互联网上的应用大多不对称,路由动态变化,传统的电信结算模式并不适用于互联网。

对于对等互联(Peering),根据SKA协议,互联双方无需进行结算。这种互联方式的前提是双方利益均衡,可以省去繁琐的流量记录,降低成本。对等互联可以根据物理连接方式的不同分为公共对等互联和专用对等互联两种形式。

而在不对称互联(Transit)模式下,一个骨干网会为与另一个骨干网的互联付费。这种模式下,通常是一方实力较强、能满足另一方需求的情况,如上级ISP与下级ISP、国外互联网与国内互联网之间的互联。提供服务的一方必须向另一方开放全部路由,确保业务完全穿透,可以通过转接方进入其他骨干网。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互联网骨干网及其互联方式作为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全球互联网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的广阔世界中,存在着多种复杂的骨干网互联互通模式。这些模式不仅体现了大型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商务关系,也反映了网络技术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一种典型的模式是“提供者—用户”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较小的网络运营商(用户)通过向较大的网络运营商(提供者)支付转接互联费,以获取对其他互联网访问的服务。这种付费互联的方式在南美和欧洲尤为常见。

接下来我们探讨部分对等互联。这是一种灵活的方式,适用于一方ISP已经在其他地区建立了连接,但仍需在特定区域再建立连接的情况。这种方式在第二级骨干网之间或者第二级与更高级骨干网之间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南美和欧洲。

付费对等互联在欧洲尤为盛行。由于欧洲存在众多不同类型的ISP,因此常采用双边付费结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物理连接成本由双方共同承担,但两网之间的流量差异需要通过协议测算并定价。这种互联双方是准“提供者—用户”关系,同时也是互为客户。付费对等互联的结算模式多参照不对称互联的结算模式,费率取决于双方的规模和网络状况。

部分不对称互联是另一种模式,它指的是提供不对称互联的ISP只对去往特定方向的流量进行转接。这种模式在物理连接上相对简单,主要适用于南美地区。费率制定遵循普通不对称互联的模式,适用于网络规模、流量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的双方。

在繁华的上海,电信的CHINANET骨干网在此设立了一个重要的节点。作为三个国际出口之一,上海的总国际出口带宽高达12G,与本地网络的互联带宽更是达到80G。上海电信还是中国国际通信的三大出口局之一,拥有众多国内长途光缆系统以及国际大容量海光缆和陆地光缆系统的重要节点。上海长信的机房级别最高,设有两台国际出口路由器,负责与国际互联网互联,还有两台核心路由器与其他核心节点互联。可以说,上海在国际出口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

广州的互联网服务中心于1995年投入试运行,并于1996年正式开通。作为ChinaNET的一个骨干节点,广州与北京、上海等地共同构成了ChinaNET骨干网。广州节点是广东乃至全国最大的国际出口之一,也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出口。

沈阳是CHINANET八大节点之一,主要作为东北地区网络中心。沈阳节点规模相对较小,主要是东北地区大部分被网通网络覆盖。尽管如此,沈阳仍然是东北地区互联网的重要枢纽。南京电信作为CHINANET八大节点之一,拥有富足的网络资源,与其他省市之间的骨干网络相对畅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南京的两个标准IDC机房和一个在建的超大型机房为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施基础。武汉电信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其综合通信排名全国前列。武汉处于国家骨干通信网的核心位置,拥有三大高速光缆环网的交汇中心。其数据中心拥有高速、直连的网络特性以及高可用性、可扩展性和高安全性等特点。成都数据中心是中国电信八大节点之一,拥有丰富的带宽资源。与Chinanet骨干网节点带宽高达60G,中心网络设备确保高可靠性架构。西安是中国公用计算机网络在西北五省的网络核心中枢,拥有最大的网络传输线路和得天独厚的网络资源。美国的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网络结构复杂且竞争激烈。美国的骨干网运营商采取对等互联与非对称互联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互联互通。上海的互联网发展可以说是紧跟美国的步伐,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广州和上海都是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它们在互联网发展上的地位也日益凸显出来。作为中国重要的互联网节点城市之一,它们在推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京、武汉和成都等城市也在互联网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的互联网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未来有望在全球互联网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图1展示了互联网的层级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最顶层的骨干网络之间形成了一个全网状网对等互联结构,它们互相提供免费的信息传输服务。而更下一级的骨干网络则需要购买非对称互联服务,以接入更广泛的互联网。在这一层级中,网络运营商之间形成了部分网状网对等互联结构。而最底层的内容提供商通常不建立对等互联,只向上级购买不对称互联服务。

接下来我们来看日本的互联网状况。日本的一级Internet骨干网运营商包括NTT、JapanTelecom、KDDI和PowerEdcom等。日本的互联点表现在多个方面:宽带普及率非常高;大部分的国内网络流量都集中在日本本土;二级骨干网供应商的网络规模较大;日本的宽带应用非常普及,视频点播和网络电视等服务深受欢迎。由于国土面积小、人口集中和宽带普及率高,日本的网络流量大部分都集中在一个狭小的区域内。目前,日本的主要互联节点位于东京和大阪,一级Internet骨干网运营商在这两个节点交换所有的网络流量。在互联协议方面,日本的运营商主要是通过双边谈判来达成协议的。随着网络流量的增加,Transit方面的价格也急剧下降。

再来看新加坡的互联网情况。新加坡的一级Internet骨干网运营商主要有SingTel、PacificInternet和StarHub三家。新加坡在互联网发展上相对积极主动,但尽管如此,其二级骨干运营商市场的发展并不繁荣。新加坡的互联点包括:网络流量中仅有20%是国内的;对电信网络的控制较为严格;DSL市场被SingTel所主导,而Cable Modem市场则被StarHub控制,两者之间并未采取对等互联的方式;二级骨干网运营商实力较弱,无法与一级运营商抗衡;相较于其他亚洲发达国家,新加坡的宽带普及率较低;同时新加坡的本地环路价格和Transit价格也较为昂贵。由于种种原因,新加坡的运营商之间并未真正实现对等互联。

韩国互联网采用的是两层的架构体系。一级运营商如KoreanTelecom和Dacom之间通过高速电路进行对等互联。二级运营商则主要是通过购买一级运营商的transit服务来接入互联网。韩国还建设了两个公共交换点,并且对于互联网骨干网的互联互通没有特定的规制措施。在近期,韩国实施了一项新措施,要求一级运营商向小运营商提供路由信息,并禁止捆绑销售,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小运营商的利益。

最后来看澳大利亚的情况。澳大利亚的一级Internet骨干网运营商包括Telstra、MCI等几家主要公司。其中Telstra是澳大利亚国有企业,其在固定通信领域拥有超过80%的市场占有率,处于市场垄断地位。澳大利亚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深度解析

当人们提及澳大利亚的互联网发展,有几个关键词总是引人注目:开放市场、ISP、互联互通和流量计费。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澳大利亚在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方面的独特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不得不提的是澳大利亚在Internet骨干网的互联互通方面的具体规制。在这个国家,少数几个运营商在互联互通的实践中受到了的监管。这种规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澳大利亚的市场开放态度。当该国颁布相关法令时,一些ISP被国外顶级ISP收购,使得互联网市场出现了新的竞争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收购的ISP并非澳大利亚国有,却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即便有的规制,澳大利亚的二级运营商与一级运营商之间的对等互联仍然面临重重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包括但不限于技术、市场、政策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尽管澳大利亚对于一级骨干网运营商的互联互通有规制,但在二级骨干网运营商与一级骨干网运营商之间的互联互通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使得二级互联网运营商很难满足一级骨干网运营商的对等互联条件,互联互通在很多情况下成为一句空话。

澳大利亚对用户采取的流量计费方式也影响了互联网的使用和内容供应商的发展。由于用户费用是按照流量来计算的,这使得跨网的流量相对较少,也限制了内容供应商的发展空间。这也反映出澳大利亚互联网市场的一种特殊现象:尽管市场开放,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限制和挑战。

将视野扩大到全球范围,我们会发现各国在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方面有着相似的市场情况和挑战。大多数国家在这一领域采取不规制的管制政策,希望保持市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但各国也意识到反垄断的重要性,确保市场中的竞争不会受到大运营商的压制。竞争是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下,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完善的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也是保障市场公平的重要手段。

澳大利亚在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挑战。但全球各国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确保互联网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