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乃成功之母的意思

网络知识 2023-07-24 17:40www.1681989.comseo网站推广
        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恐怕是无人不知,不过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理解都不全面,因为对于这句话一共有三种解读
第一种是指做事一定会有失败和成功,只要在失败的时候不气馁,坚持下去就会成功,这种理解实际上是一种基于试验的排除法,通过不断在实践中试错从而找到正确的那个方法或结果。
第二种是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即只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就能获得最终的成功,这种解读也有一定的试错成分在里边,只不过在试错的基础上更多强调吸取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成功的意义,使得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走些弯路。
第三种认为失败是取得成功的途径和方法,它与第二种解读在吸取经验教训上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第二种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取得成功,失败在其中只不过是一个辅助成功的过程,而第三种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避免失败,对于具体的成功目标并没有过于强烈的特意追求,其所在意的是在更大或更高层面取得的全面成功。
举个例子,假设把一台油烟机擦干净视为成功,没擦干净视为失败,如果按照第一种解读方式,就是把能用的工具和能用的方法挨着个试,直到找到一个能彻底清洁油烟机的方法,我们可以将之称为“穷举排除法”。如果按照第二种解读方式,也就是大家常规的理解,是在擦的过程中不断经验教训,比如刚开始用干布擦根本擦不掉,然后就教训,得出的结果是“干擦不行”,那么即使还剩下很多种工具没用也不再尝试拿它们去干擦了,于是就用湿擦,后来发现虽然能擦掉一些油渍但比较费劲,继续的结果就是要借助除油剂,那么此时就排除了所有不使用除油剂的方法,以此类推直到找到最省时省力的方法,很明显效率比第一种要高,这种解读实际上是一种“分类排除法”。如果按照第三种解读来行事的话,其也经历过与第一种或第二种解读相类似的过程,也失败过,但出来的不是怎么让它干净的具体方法,而在于怎么让它不脏,方法就是平时没事儿抹一把,持之以恒的话这个油烟机根本就不会脏,既然不脏自然也就没有了前两种解读那种想方设法把它弄干净的所谓“成功”,这里的成功只不过是习惯之下的自然结果,是别人眼中的成功。更关键的是这种解读最终关注的重点并不在油烟机上,而是将通过清洁油烟机所得来的“不积压”的习惯也应用于其它领域,这样的话成功就不仅限于一个油烟机,而是全方位的成功。
在这三种解读方式中,前两种东西方文化兼有之,而第三种解读则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以前在《给美国算一卦》这篇文章中曾详细分析过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源,西方文化是精神重阴而行为重阳,其结果就是行为在缺乏精神的宏观指引下而一味强调微观的进取性,如此则行为既充满了盲目和冲动,又与精神严重脱节。,大家都知道物极必反,这体现的是单方面的阴阳转化,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当行为冒进到社会人文、道德无法为其提供支撑时,过阳的行为将会达到阳极而返阴,这样的话精神和行为就都是阴的了,“双阴”所带来的就是物质的萎缩以及精神的昏聩,故而未来西方社会一定会因为过阳的行为而重新陷入宗教的愚昧当中。当下随着反智主义盛行以及宗教原教旨主义兴起等,这种转化趋势目前在西方社会实际上已经开始显现了。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正好相反,我们是精神上重阳但在行为上重阴,在重视精神对行为的引领和指导意义的,强调通过行为的积累以量变来促成质变。有一句话说的好“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精神重阳可以为行为拓展更大的施展空间,行为重阴能够以物质积累为精神的升华提供坚强的基础,还可避免行为脱离精神而冒进,如此则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并进,能够有效避免极阳或极阴的出现,从而使社会稳步发展。
每每说到中华文化先进性的时候中国那段衰落的历史总会跳出来捣乱,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关于这一点以前已经讲过很多了,如果从文化的阴阳来看的话,中国之所以会从宋朝以后陷入衰落,根源就是儒家改变了我们传统文化的阴阳结构。自宋朝始儒家可谓是“千年的媳妇熬成婆”,逐渐取代道家成为了社会的主体思想,理学和心学相继粉墨登场,理学是以歪曲了的儒家道德观念来绑架社会行为,心学则是让行为去顺从道德规范以达到所谓的“知行合一”。理学以道德绑架行为还比较好理解,而心学的“知行合一”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真正的“知行合一”应该是通过对精神的体悟由内而外自发地使行为向精神靠拢,而不是生硬地让行为去贴合精神。这哥俩一正一反貌似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那就是精神强行附体于行为,精神本来是给行为提供方向指引的,它并不参与具体的社会行为,一旦将二者绑定在一起那么精神的指引作用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对行为的束缚。比如“三纲”原本是强调上对下的表率,经过绑架以后就成了下对上的无条件无从。
精神附体于行为就好似三军的统帅不去做战略谋划而跑到前线去厮杀了,前线有前线的行事规则,统帅来了之后也要按照前线的规则行事,前线的人大家原本按部就班、各司其职,但统帅来了之后大家必然会唯统帅马首是瞻,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遭到破坏。所以精神绑定行为会使精神的阳性被行为的阴性所侵蚀,最终将由阳转阴,阴也会由于阳的束缚逐渐失去活力而变得更阴。转阴以后的精神叠加本就重阴的行为,使得文化在整体上也呈现出了“双阴”的局面,这与刚才分析西方文化未来的走向相似,尽管二者导致文化“双阴”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结果其实别无二致,可以说西方未来要走的路就是我们当初已经走过的衰落之路。
言归正传,中华文化这种以阴之量变寻求阳之质变的方式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以阴求阳”。大家可能感觉“以阴求阳”比较抽象和无感,它却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文化血液之中,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些成语如水到渠成、水涨船高、瓜熟蒂落、厚积薄发等所体现的都是这个道理。“以阴求阳”只是一个形象的描述,它有一个正式的名称,那就是在中国思想界赫赫有名的“无为”。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道家在“德”这条路径上最核心的方法论。“无为”原本是“以阴求阳”当中的一种表现,主要用在社会治理上,后来随着“无为”逐渐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他的含义被不断延展,以至于成了“以阴求阳”的代名词。尽管“无为”在中国思想界举足轻重,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人对“无为”的理解却是错的,主要集中在两种错误的认知上
一、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干,美其名曰“顺其自然”,这纯粹是以字面做出的解释,是对“无为”最为扯淡的理解,“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相反它还要好好干,甚至还要轰轰烈烈的干,只不过干的不是阳而是阴,是通过阴之积累以水到渠成之效使之自然转化为阳。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就是“无为”思想,当时由于中日力量对比悬殊,战役级的大胜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但通过积累一些不起眼的小胜同样可以达到大胜的量级,这里的“大胜”只是一个指引概念,日常的着眼点全部都在“小胜”上,当“大胜”的概念实现时,其也只不过是自然积累的一个结果而已。再比如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法宝“农村包围城市”也是典型的“无为”,农村为阴、城市为阳,我们在农村轰轰烈烈地搞土地改革、搞大生产,当农村都被我们掌握了以后,城市便唾手可得。
历史上儒家曾以这个扯淡的“顺其自然”来攻击道家,殊不知这根本不是道家的原意,而是儒家把“无为”给理解成了这样,就如同一个白痴非要把美玉说成是顽石一样,非玉之罪实乃人之过也,也不排除这是儒家为了贬损道家而故意为之的。
二、认为“无为”是不妄为,这个解释貌似说得通,但实际上也是有问题的,所谓“不妄为”就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不盲目作为,这种理解虽然充分考虑到了积累的作用,但“不妄为”的弦外之音则是在合适的条件下还是依然要“为”的,如此的话主动作为的对象就不是“阴”,而是盯着“阳”。这就类似在战争中一方较弱,然后不断地打造武器、训练士兵、积攒粮草,目的就是当力量足够强大的时候和对方干一场,通过与前面“积小胜为大胜”进行对比的话可以看到这根本就不是“无为”,而是披着积累外衣的伪“无为”。
老子在《道德经》中对“无为”的直接表述主要有两句话第一句是“无为而无不为”,第二句是“为无为,则无不治”。这两句话本来应该是放在一起的,但却被整理《道德经》的人分别放在了不同的章节,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连起来,“无为”的完整表述应该是为而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后人之所以误解“无为”是因为忽略了A的主动作为,人们不去践行“无为”是因为忽视了B的承蓄。以此图来看的话,如果把中间的B省略掉,直接让A对上C的话,那就是以阳求阳,这是典型的西方文化,所以B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关键点,它对于中华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
B所体现的是蓄势、缓冲、承载、积累等等,其要旨与《周易》坤卦相合,“积累”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关于“阴”的积累除了前面所讲的“通过积小而得大”这个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方法。
“积小得大”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向累进,另一种方法则表现为反向纠错,即通过不断纠正平时的错误来实现最终的不犯错或极少犯错,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种反向纠错的典型体现。
兜了一圈终于回到正题了,在成功和失败这组辩证体中,无疑成功为阳、失败为阴,以失败求成功就是通过在失败之中不断地吸取教训,好让以后不再犯错,当错误都被纠正了以后,剩下的就唯有成功了,唯一不确定的只不过是成就的大小而已,如此得来的成功将是极其稳定的,既不会是昙花一现,也不会因偶然因素而功亏一篑,而且成功能够不断地被延续下去,很容易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我们可以通过两首诗来深入理解一下反向纠错的意义之所在。
当年禅宗五祖弘忍为了选择接班人,曾命门人各作一佛偈(ji 四声),神秀作了一首《无相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无相偈》与前面举的清洁油烟机的例子是一致的,其所反映的就是反向纠错的“无为”思想。后来慧能在神秀《无相偈》的基础上作了一首《菩提偈》,其中一段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所体现的是心境。如果将《无相偈》与《菩提偈》做一个比较的话,《无相偈》是以物质世界的“有”为出发点,阐释的是修行的法门;《菩提偈》则是以精神世界的“无”为出发点,阐释的是得道的境界。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的境界要高于“有”,所以最终慧能凭借《菩提偈》而受传弘忍的衣钵,成为大名鼎鼎的禅宗六祖,与老子和孔子并称为“东方三圣人”,使佛教成功跻身中华文化的“主干”之一。
虽然慧能的思想境界要高于神秀,我们也不能忽视神秀思想的重要性。天底下没有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得道的,以前在文章里讲过,“道”是精神世界的阴阳统一,太极是物质世界的阴阳统一,太极构成了物质和精神的转换枢纽,常人若想达到“道”的境界,思想就必然要先达到太极的境界,而要想达到太极的境界则必须要寻求物质的阴阳统一,“以阴求阳”所实现的两个对立体的阴阳转化恰恰就是走向阴阳统一的关键步骤。,在“以阴求阳”的两种方法中,正向累进往往有具体的目标,多应用于单一领域,反向纠错则不然,由于人在逆境中容易引起反思,而反思与“道”的逆行路径是一致的,逆行向道意味着涵盖面的扩大,通过反向纠错得来的经验很容易被推而广之,实现跨领域应用,所以反向纠错对于成功的意义要大于正向累进。如此则神秀的《无相偈》思想实乃是实现《菩提偈》思想的阶梯和过程,换言之,反向纠错式的“以阴求阳”是迈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方法。
比如有很多朋友都在炒股,大家平时总喜欢研究股票是怎么涨的,然后照猫画虎地去买,那些讲解股票的人也无一例外也都是拿一些涨势好的股票来说事儿,殊不知这些被拿来做例子的股票只是极少数的个例,4000多只股票一年中按照例子的方式走的少之又少,甚至绝大多数都是跌的。真正要想做好股票,最重要的不是研究股票怎么涨,而是研究它们怎么跌,如果把大多数的下跌都能避免掉,那么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基础上的盈利才是最稳定的。如果你按照某个大师的套路一上来就赚了一把,那很不幸,你后来会赔得很惨,因为开始赚的那一把会帮你养成一个错误的认知,按照这个错误认知走下去早晚会赔个底儿掉。
言至此处,如果从反向纠错这个角度来看待失败的话,其实失败未尝不是好事,犯错也好失败也罢都好似唐僧取经路上的磨难,没有这些磨难唐僧师徒也成不了佛。常言说得好“先福不是福,后福才是福”,在人生初始或事业开端所遇到的那些失败其实都是成功的种子,只要能正确看待失败,并能充分经验教训以期未来之不败,必将获得人生的全面成功。有一个成语叫“吃一堑,长一智”,反向纠错式的“以阴求阳”的要领则是“吃一堑,长一类智”。很可惜我们很多人往往都认识不到这一点,要么惧怕失败、要么回避失败、要么败而不改,任凭这些宝贵的“财富”从身边溜走,更有不少人倒在了那些先期的失败面前而一蹶不振,须知你那装满失败的背篓恰就是获取成功的宝库。
        我们来做一下,在文章开头给大家列出了对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三种解读,所谓“母”者,是孕育之意,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他妈,二者地位不一致,而第一种“穷举排除法”和第二种“分类排除法”中的失败都是与成功相伴生的,二者实是兄弟关系,而非母子关系,所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应该是第三种解读,即反向纠错式的“以阴求阳”。古人之所以用这个“母”字,自是洞悉了其中真谛,而我们今人大多不识其意,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文化过度西化的结果,大家往往都把事物理解在了较为肤浅的表面,套用《天道》里的一句话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弱势文化因为易学、易懂、易用就成为了流行品种。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