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的不知道吃什么?你有一份接近完美的健康食

网络知识 2023-02-18 19:24www.1681989.comseo网站推广

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职场人由于工作时间紧,工作时间长,再加上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的食欲不畅,很容易在吃上出问题,进而导致健康问题。本文尝试从进化的角度阐述如何吃的健康,给职场人以及广大重视健康的人群给出一份——健康食谱。蜘蛛天生就会吐丝结网,老一辈的蜘蛛……

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职场人由于工作时间紧,工作时间长,再加上工作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导致的食欲不畅,很容易在吃上出问题,进而导致健康问题。

本文尝试从进化的角度阐述如何吃的健康,给职场人以及广大重视健康的人群给出一份——健康食谱。

蜘蛛天生就会吐丝结网,老一辈的蜘蛛没教过。

蚊子天生就会吸血,蚊子没参加过培训班。

老鼠天生就怕猫,即使是头一回见猫,也怕。

这只有一个解释——有些记忆是会遗传的。

实验反复对一只怀孕前的小白鼠进行某种刺激性气味的恐惧测试,结果这只小白鼠怀孕后产下的小小白鼠照样对这种刺激性气味产生恐惧。这说明这种恐惧记忆是在小白鼠怀孕之前就储备在体内了。

电影《蝴蝶效应》说的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父亲把这种精神病原样照搬遗传给他儿子的故事。生命科学也在不断证明人的某些记忆是会遗传的。摄入过多脂肪后身体不会排泄掉而是储藏在皮下或内脏组织里导致人发胖,这便是饥饿记忆遗传的具体体现。

那么,记忆是通过什么载体进行遗传的呢?是基因。可是你知道吗,作为人类的远祖的灵长类的猴子和黑猩猩的基因和人类的基因相似度竟然达到了97%。

我们啰嗦了一堆,是想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A、记忆是会遗传的。

B、记忆的遗传载体是基因。

C、人类和灵长类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7%。

从上面的三个问题我们试图推导出这样一个结论既然记忆是会随着基因遗传传递下来的,这是否意味着——一种食物在人类食谱中存在的时间越久,人类基因与这种食物的匹配系数就会越高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我们就来梳理一下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的食谱随之发生的变化。

A、野果野菜——存在了几千万年。

B、肉类食谱——存在了几百万年。

C、谷物食谱——仅存在了几千年。

如此以来,我们结合时间顺序,就可以给自己制作一个接近完美的食谱

a、一类果坚果,这是人类的第一道主食。

b、二类果水果,这是人类的第二道主食。

c、一类菜根茎,这是人类的第三道主食。

d、二类菜叶菜,这是人类的第四道主食。

e、一类肉瘦肉,这是人类的第一道辅食。

f、二类肉肥肉,这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把刀。

j、一类谷物粗粮,人类食源性疾病的始作俑者。

h、二类谷物精细加工的谷物,这是人类灾难的开始。

越靠前的食物与我们的基因匹配度越高,基因越喜欢,越该多摄入。

越靠后的食物与我们的基因匹配度越低,基因越不喜欢,越该少摄入。

解决了吃什么的问题,还得解诀怎么吃的问题。抛开农药、化肥、人工添加剂、养殖、反季节这些谁也没办法的问题不谈,单就吃饱这个词就是个致命的问题。

我们要清楚的知晓一件事,人是吃不饱的。胃的膨胀指数可以达到可怕的100倍。什么概念,胃原本就拳头大小,膨胀到极限就是一百个拳头那么大。要是把一只拳头看成一枚猪蹄子的话,你的胃能装下100个猪蹄子。这么说,那些动辄能吃掉一大通饭菜的饭桶大胃王也就不值得奇怪了。,人的饱腹感和口感之间存在一个人体进化上的漏洞。即,饱腹感会远远滞后于口感,其实你的胃已经饱了,但你的嘴还想吃。等你的口福得到满足后,你明显已经吃撑了。这个人体进化上的漏洞就这样日复一日地误导你,导致你的胃在悄然无声中不断膨大,你总也吃不够,等你明白过来,你才痛苦的发现,你已然成了一位令你厌恶的胖子。

"吃饱"这件事对我来说,已经是十好几年前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是个蹦蹦跳跳的少年。在农村,但凡有点力气的人,都要当劳动力使用。早上吃过早饭,我的劳动任务是照旧把一群羊赶到山上去吃草。羊吃草,人不能闲着。春夏天割草,秋冬砍柴,这是基本规矩。等羊吃饱的时候,我已经饿了。可是在返回的时候,我显然只能毫无选择地背着沉重的柴草一步三摇的摇回家。回家丢下背上的柴草,直奔厨房。不过一般情况下,饭还没做好。此时抓一把切碎的白菜帮子塞到嘴里,都觉得那么清甜。这一段我想表达的是,平日里,我们需要找到那种吃白菜帮子都觉着清甜的强烈的饥饿感。

找到强烈的饥饿感是一件对健康极度有价值的事。只是后来我和多数人一样,被塞进一种叫办公室的场所,开始按时按点的吃饭,我的饥饿感也随之离奇的消失了。如此十年,我的体重从120斤狂飙到了150斤,各种疾病也就开始接踵而至了。

某一天我在超市刻意买了30斤猪肉,把猪肉摆在砧板上发了个誓,我要把我身上多出来的30斤猪肉减掉。

我并没采取其他人所采取的任何减肥措施,我只是做了两件事。一是每天都要找到强烈的饥饿感才吃饭,二是从那天开始我就再也没吃饱过。

郑重其事说一句你就按时吃饭,而且要吃饱,这是在找死。

实验室里把线虫这种低级动物分成两组给甲组线虫提供足够充足和丰富的食物,给乙组线虫提供少的可怜的食物保证不饿死即可。结果是甲组线虫的寿命比乙组线虫的寿命缩短了接近一倍。这个实验在腔肠类动物和爬行动物身上得出的结果惊人的一致。吃的越多,死的越早。我不打算讨论食物量、代谢、寿命之间的奥秘,我只想陈述事实。

在回到进化论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的先祖是一路饿过来的。他们没得吃,早上睁开眼饥肠辘辘,可是对不起,想吃早餐吗?麻烦去树林里自己抓去,鹿在地上奔跑,野猪在洞穴里睡觉,他们都是你的早餐。先祖们没得吃,但他们很健康,疾病的种类也少的可怜。我们今天有了空前充裕的食物,我门开始了一场饕餮盛宴,可是我们的疾病种类也开始空前繁荣,这场饕餮盛宴正在戕害我们脆弱不堪的身体。

饥饿除了让你不肥胖少得病,饥饿还能让你变聪敏。这个观点是由台湾漫画家蔡志忠提出的。蔡说"人在不吃饭到的时候会变得聪敏,断食72小时开始变聪敏,96小时时最聪敏。"我仔细想了一下,蔡的观点是有几分道理的。

佛陀觉悟后就饿晕过去了,后来是被一个牧羊女用特制的牛奶救活的对吧。孔子在"陈蔡绝粮",一个礼拜没得吃,所以留下了那么多经典言论,对吧。庄子,这个人类族群中最聪敏的人也是长年累月没得吃,才有了旷绝古今《庄子》,对吧。道家有"辟谷"的修行方式,佛家也有七七四十九天不吃饭只喝水的修行方式,佛家还强调日食一食,过午不食。嘻嘻。

,你不要指望一个大腹便便,脑满肠肥的家伙能有什么智慧。这类人的最高智慧仅仅体现在"下一顿吃什么"。若非要给"饥饿聪敏说"找一点所谓科学依据的话,我想和血液循环有关。胃里塞满食物,血液都集中到胃部消化食物去了,大脑缺血缺氧,于是昏昏沉沉。胃里空空如也,血液和氧气才有功夫为大脑的工作提供服务。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