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十种技巧,值得收藏

网络知识 2023-02-18 19:24www.1681989.comseo网站推广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是庄子对读书人的告诫以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瞎扑腾,注定是死。国际出版协会(IPA)的报告,2015年全球出版商一共发行了160万种读物。算下来一个人一天要大约读5000本书才能赶得上书籍出版的速度,这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是庄子对读书人的告诫以有限的生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瞎扑腾,注定是死。

国际出版协会(IPA)的报告,2015年全球出版商一共发行了160万种读物。算下来一个人一天要大约读5000本书才能赶得上书籍出版的速度,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是不是就不用读书了?不是,我们面对阅读这件事得想出些技巧来

一者,读塔尖上的书。

我是没有资格列书单的,我只是贡献两个我以为较为可信的书单。

西方文化书单参见莫提默·J. 艾德勒所著《怎样阅读一本书》的附录书单,大约137种。

东方文化书单参见《梁启超的中国书单》,大约也是一百多种。

这两个书单加起来约300本书。若是将世界文化看成一座金字塔的话,此300本书无疑是塔尖了,这个塔尖占了1%,9%的塔顶部分是对着300本书的解读注疏,的90%塔腰和塔基部分则可视为庸常之作。

二者,读经典。

读书就是与作者对话,读经典就是与大师对话,读平庸书就是与庸人对话,浪费时间都不严重,严重是庸人将你变成庸人。这里所说的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公认的经典,不是那个图书网站为了提升销量而鼓吹出来的那种经典。

三者,读难读的书。

刘文典放言"普天下真正懂庄子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庄子本人,一个是刘文典,半个天下人共分之。"爱丁顿也说地球上能读懂爱因斯坦的人只有两个半人。可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读爱因斯坦,也不无法阻止历代文人喜爱庄子。

读点难读的书,最大的好处便是给你的阅读思维做做操。读过了《尤利西斯》你就不觉得《百年孤独》能难到那里去,读过了《不能承受的生命轻》你就不觉得《瓦尔登湖》能难到那里去。

四者,以古为师。

李宗吾提出了读书三决第一步,以古为敌。第二步,以古为友。第三步,以古为徒。在我看来,李先生开了一个坏的头,第一步就以古为敌了,闭着一只眼睛从门缝里瞧古人,只要有了这个敌对的心态,后面的以古为友一股为徒都是闲扯。我的建议是,第一步是以古为师,打开一部书,需以尊敬之心态,走入其中,走完全程,走出来。之后要为友为敌还是为徒,再说。

五者,分类读。

金克木先生有个随笔集《书读完了》。金先生去拜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这话听着太霸气,但你细想,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这其实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用金老的话讲"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有系统的。要学会看出古书间的关系,发现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好比你懂了一个数学公式,此一类的题目就都了然了。读书大抵亦是如此,例如你要读道家的书,把老庄读懂了,也就把道家读懂了。

六者,读古书。

古书确实有难读的,如《周易》《山海经》,《淮南子》。但古书也有容易读的,如《道德经》,《论语》基本是人都能读懂,只是理解和领悟上有差别,《庄子》全是在说故事,趣味性还极其的好,《孟子》里对话多些,是孟子在骂当时的君王,看看文明人如何骂人。

古书中确也存在些糟粕,尤其被封建统治阶级篡改过得古书,其糟粕就更多,可是这并不会遮盖古书中智慧精华之光。那些是精华那些是糟粕?学者王东岳先生有个不错的论断凡以古书为参照,皆为精华;凡以古书为应用,皆为糟粕。举例汉代文景二帝,以"无为而治"为参照,成就了"文景之治",这是发挥了古书中的精华;明朝有几个皇帝装模作样也搞无为而治这一套,直接"无为"应用到国家管理中,结果把明朝搞垮了。

七者,多维阅读。

要强调一点的是,现在的阅读手段很多。

不光是抱着一本书死读,也不不是抱着一块电子屏幕刷屏。

还有音频,有人把一本书从头至尾朗读给你听。

还有视频,有人把一本书用视屏讲座的方式演义给你看。

还有说书稿,有人把一本书的骨架抽出来撰写成书稿给你阅读。

这些都是阅读。

还要强调一点的是,每个人的大脑接受信息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个不一样大致分为听觉型和视觉型两类。

比如

有个人给美国第49届总统里根和第50届总统布什两届总统担任过助手——

里根总统是视觉型领导者,凡事喜欢看形成文字材料的东西。

布什总统是听觉型领导者,不涉及核心的事件你用嘴说给他听就可以了。

开始的时候这位助理以为是总统的问题,后来发现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每个读者应该去发现和探索自己喜欢听还是喜欢读。

找到这个兴趣偏好,再有所侧重的设定读书计划,效率和质量自然提高了。

八者,阅读反刍。

牛这种动物有个特点

牛在吃草的时候猛吃,大口猛吃,吃到吃不动为止。

然后,牛会把吃到胃里的东西反刍到嘴里,再咀嚼一遍,咽下去。

想想,挺恶心的吧。

好了,你会问我是不是要温习,温故而知新嘛。

不对,我说的不是温习,是代谢。

把你读过的学到的,代谢一遍。

如何代谢?

就是给别人讲一遍。

如果你有机会以讲课的方式讲出去,这挺好。

如果没这机会,也不要紧,找个人讲给他听。

你老公、你妹、你闺蜜都可以。

通过讲出去的方式代谢一遍,有价值的成分就留在你的身体里了。

九者,熟读。

老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你要讲这个吧?

不是。我要讲的熟读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同一本书。

比如

我中学时读《道德经》,有一种仰视的感觉。

觉得老子太牛逼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老子么?

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总归读的惬意、读的忘我。

刚步入社会时读《道德经》,有一种利用老子的感觉。

总想从老子身上挖掘点啥,然后撮吧撮吧拿出去对付那些不学无术的家伙。

现在老之将至,读《道德经》,多半是在找差距。

把道德经当一面镜子,时常拿来照一照自己的嘴脸。

或者在若干年以后,如果我还没死,还在读《道德经》,估计味道又不一样吧。

所以,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书,需要常读,因为常读常新。

十者,批注。

一些人阅读舍不得在书上做标记、做批注。把书像神一样供着。

我不太支持这种方式。

书是用来读的,是用来画的。

不在书上做些勾画,谁知道你有么有读过此书哩。

读书不是读给谁看的。

做批注主要是为了加强记忆,推进理解。

比如

一本一千多字的《素书》,敝人读了多年,仍然不得要领。

也下过决心把这一千多字干脆背下来,努力了一下其实不是那么好背的。

后来就开始在《素书》上做批注。

读到"以明示下者暗"这句的时候,我要给这句话按照我的意思做个翻译——那些喜欢在员工面前装逼的老板早晚会被员工愚弄。

呀,这么翻译我觉得有意思,要比书上的翻译趣味的多。

然后在在旁边批注一句我们单位老板恰好就是个爱装逼的货。

这么两下子,很奇怪的就记住了,也理解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