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分为哪几层

站长百科 2023-01-12 20:37www.1681989.com生活百科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状态,所以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在的地壳平均厚度是35公里。

地幔是地壳下面,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以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呈液态,过渡层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

地球分为哪三层啊?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意外地发现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 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

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为4.59g/cm³,体积约占地球体积的82.26%,地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球物质的总组成。

地球的形成过程

在距今45亿年时,一大块氢分子云发生了异变,也就是引力坍缩。坍缩时候所有的质量集中一个中心,不停压缩旋转形成了太阳。然后剩下的一边旋转一边摊平,形成了一个类似于盘子的原行星盘。在这期间,开始出现行星、流星体、卫星还有其他天体。

我们地球刚开始只是可怜只有一千米气体、尘埃、冰粒构成的块状物,很小又脆弱。然后不停的聚集其他的物质,这些物质直径就头发丝那么大小。日积月累,1000万年-2000万年的缓慢但不停止的生长变大。地球逐步成形,变成了一个大块头,这个大块头上遍布岩浆,现在地球是蓝色的而那时候地球却是可怕的红色,原生地球地貌环境和地狱没有两样。

地球分为哪三层

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半径约有3470km,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情况,发现地核也有外核、内核之别。

地幔(Mantle)是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慢的层,一般又称为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性元素量集中,蜕变放热,使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造成的,很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壳是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地球分为哪几层

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状态,所以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在的地壳平均厚度是35公里。

地幔是地壳下面,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为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

地核在地幔下面,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以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呈液态,过渡层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

地球的主要特点

1、呈椭圆型,两端略扁。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一昼夜。

3、围绕太阳公转,而月球则围绕地球公转。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约为365日。

4、从外太空看望地球,映入眼帘的大部分为水,所以地球又被成为“水之星球。”

请问地球内部的结构是由哪几层组成的

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扩展资料

地球的地壳厚度

地壳是地球固体地表构造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地壳最厚的地方,厚达70千米以上;而靠近赤道的大西洋中部海底山谷中地壳只有1.6千米厚;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深海沟的地壳最薄,是地球上地壳最薄的地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一共有几层?

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

外部圈层包括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地球生物圈覆盖大气圈的下层、全部的水圈及岩石圈的上层大气圈主要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水圈覆盖了地球表面71%的面积(96.5%是海水,3.5%是淡水).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壳是内部圈层的最外层,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占地球体积的0.5%从地核外围约2900km深处的古氏不连续面一直延伸到约33km深处莫氏不连续面的区域被称作地幔地核位于古氏不连续面以内,地核又以雷门不连续面为界分为两部分:半径约1250km的内核,以及在内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约3500km的液态外核.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