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公关案例:名人效应的曝光对个人企

网络推广 2020-12-16 12:30www.1681989.com网站推广
近日有演员叶璇在微博上曝光“高铁外放男”,立即吸引了公众的视线和讨论,叶璇对此事的相关描述与视频佐证也催化了公众对于这个“外放男子”的声讨与指责。
由于“高铁视频外放”是较新的社会议题,新的社会议题通过叶璇的微博被集中到了这个未被打码的男子身上,舆论对该男子进行猛烈地批判。
 
同样是“名人效应”的曝光,十月三日,王思聪在大众点评给予“鮨·初雲”日料店差评。他在评论中认为这家人均1500元的日料店“难吃”,并认为店家有欺骗顾客的行为。
王思聪的差评吸引了许多看客。由于大众点评的机制,许多并未就餐的用户同样在其上刷差评。利益的低相关度(非餐饮业同行)让王思聪的话可信度更高,公众将其视为一次“排雷”。
 
之后店家回应及时,对王思聪所说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回应,并讨好式地“祝IG夺得冠军”,企图获得王思聪的好感,以降低差评带来的负面影响,挽回公众形象。而在“被刷差评”行为得到曝光后,店家得到了舆论的回暖。 
危机公关点评
 
互联网时代下“名人”所带来的巨大流量会让与之相关的事件得到社会级的关注。难免会带上情感色彩的初始判断,“名人”行为的引导性恰恰体现于此。
 
从两个事件本身来看,叶璇和王思聪并没有利用“名人”之便而僭越自己的权利行使范围。叶璇行使正当的舆论监督而使用公民的肖像并未侵权;王思聪行使自主消费体验,并拥有差评的权利。“名人”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意见领袖的作用,引起公众的共情感,使得公众一致地声讨“施害者”,甚至进行无妄的延伸,对男子的“人肉”、家庭的曝光;对涉事餐馆的无端差评等。
 
理性来说,或许男子的行为确实应该收到批评。但超出该行为之外对当事人产生过激的行为例如家庭的曝光、“人肉”等,都是公众在情绪主导下对事件的放大,甚至是超越了法律而进行的“舆论审判”,是无法得到认同的。
 
由于“名人”身份的特殊性,舆论会被引导成为“执法利器”。一旦模糊了权利的边界,对处于风口浪尖的“目标”来说,将很难进行有效的发声。处于对话底层的“男子”或是“店家”,发声时要注意姿态的摆放,“高铁男子”的反向呛声完全抹除了其道歉的诚恳,将自我拖入无效对话的泥潭。相对的,一旦这类事件出现反转,对于“名人”形象的破坏更是巨大的。
 
公众人物只有对自己“公众形象”的拿捏、对于自身“引导性”的理解更加充分,才能更有效精准地发挥公众代表的作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