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何最后被活活饿死?

网络知识 2023-02-18 19:10www.1681989.comseo网站推广

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什么最终被活活饿死?优质回答一代明君世事难料,古语有言“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纵观整个世界古代,那些曾经纵横捭阖、驰骋沙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都难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结局。不是死于权力斗争,就是死于阴……

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什么最终被活活饿死?

优质回答

一代明君

世事难料,古语有言“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纵观整个世界古代,那些曾经纵横捭阖、驰骋沙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都难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结局。不是死于权力斗争,就是死于阴谋诡计。本文介绍一位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年战争史的人物,他就是赵武灵王。提到他,人们马上想到胡服骑射。

确实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对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最终的结局知之者甚少。赵武灵王是嬴姓,赵氏,名雍(历史的姓、氏、名的关系很复杂,这里不多讲,可以称其为赵雍),公元前340年出生,为赵肃侯之子。公元前326年英明神武的赵肃侯病死,时年15岁的赵武灵王在即位之初,就面临生死考验。

战国形势图

此时秦、楚、燕、齐、魏等国以会葬的名义各自派出万余人,意图乘机灭赵。赵武灵王在重臣肥义的帮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五国的阴谋瓦解。公元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但赵武灵王认为赵国的实力还不如以称王,言道“无本来,敢处其名乎!”下令国人称自己为“君”。此后赵国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失利,如“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齐败我观泽”、“秦取我中都及西阳”、“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

赵武灵王雕像

一系列对外对外战争的失败,时刻困扰着赵武灵王这位力图振兴赵国的君主。他开始调整外交策略,制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和平外交环境,他趁燕国内乱之际,于公元前311年扶立公子职为王,是为燕昭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举鼎时绝膑而死,赵武灵王看准时机,派手下护送公子稷回秦即位,是为秦昭襄王。此时六国不是忙于内争,就是陷于外战,唯独赵国独善其身,此时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赵武灵王的心中成形。

公元前307年正月的一天,赵武灵王召集肥义谈论天下大事,两人一共谈了五天。此后他前沿着赵国的边境做了考察,对大臣楼缓说出了他的想法,原本他想趁着中国各国混战之际,出兵讨伐赵国的北部游牧民族林胡、东胡、以及中山,并说出“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

不料他的提议刚一出来就遭到众多大臣的反对,包括他的叔叔公子成。为此赵武灵王费劲口舌,才将他们一一说服,从此一场改变中国历史战争的变革就此发生。在春秋以前,战争方以车战为主,衡量一国的军队力量,也是“乘”(四马一车为一乘)来衡量的,如万乘之国、千乘之国。

但战车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完全败北。游牧民族的战马有着极强的机动灵活性,再加上士兵服装衣短袖窄,十分利于马上骑射。赵国再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抗中,逐渐意识到骑兵作战的主要性,于是赵武灵王开始了这场大刀阔斧的军队改革。

不久后改革初见成效,赵武灵王率领骑兵重创中山国、林胡,并夺取了秦朝的部分土地。为了专注与对外战争,履行对爱妻临终前的承诺,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于赵何,是为赵惠文王,并任肥义为相,负责主持内政。

经过多年的征战,赵国先后灭掉中山、楼烦,领土得到空前扩大,此时赵国的军队实力已经位居各国之首,于是已经改称“赵主父”的赵武灵王更名换姓,乔装改扮成使者前往秦朝,侦查情况。秦昭襄王见到这位“使者”时,感觉他气度不凡,非人臣之相。会见之后,派人前去调查,才知道是赵主父,而此时赵武灵王已经出函谷关回国了。

公元前前296年在灭掉中山后,赵武灵王举办盛大庆功宴会,并封自己的长子公子章为安阳君,而公子章一直对自己弟弟的即位耿耿于怀。这里简单说一下赵武灵王的婚姻情况,公元前321年,他娶韩女为夫人,生下了长子赵章,并立为太子,但这是一桩政治婚姻。

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位漂亮少女鼓琴而歌,便将此时对众臣说了。大臣吴广觉得赵武灵王所说的少女很像自己的女儿孟姚,于是就把孟姚献给了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非常宠爱孟姚,赵人称她为吴娃。吴娃为赵武灵王生下一子,就是赵何。

韩女形象想象图

但无奈红颜薄命,不久后吴娃病危,临终前她要求赵武灵王立赵何为王,赵武灵王于是废赵章,立赵何。此后赵武灵王退位,与长子赵章率领征战四方,拓土开疆,他愈发感觉长子很像自己,但又为他不能继承王位感到遗憾。于是赵武灵王想要将赵国划为两半,封赵章为代王。就在他犹豫之时,一场统治权力之争就此发生。

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与赵惠文王父子出游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期间父子分宫居住。赵章与手下想要发动叛乱,以赵武灵王的名义,召赵惠文王入宫,趁机诛杀。不料肥义先行入宫被杀,事情败露,赵惠文王的重臣公子成、李兑起兵消灭了赵章的党羽。

无奈之下赵章逃入赵武灵王的宫中,于是公子成、李兑率兵包围了赵武灵王的王宫,将赵章杀死。此时公子成、李兑两人合计“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两人在赵惠文王的默许下,继续包围赵武灵王的王宫。并向宫中的人下令“後出者夷”,宫中侍从纷纷逃出,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人

。此时的赵武灵王“欲出不得,又不得食”,为了生存,凡是能吃得东西,全被他吃了,甚至把树上的小鸟都吃了。坚持了三个月后,这位伟大的军队改革家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时年46岁。

赵武灵王虽然死了,但他主导的这场“胡服骑射”的军队变革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作战方式,从赵国开始,其他各国以及后世纷纷效仿,采纳骑兵当作战场主力,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菜叶网,骑兵一直在战场上发挥主要作用,直到现代,才逐渐退出古代的舞台。赵武灵王的改革精神也激励着后世的人们,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曾评价,赵武灵王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

其他网友观点

赵武灵王因为在传嗣问题上没有处理好,最终在沙丘宫困饿而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作为改革的一面旗帜而大加褒奖。通过这次军队改革,赵国成为军队实力强大的国家。但一代枭雄却因为掺杂太多不理性的感情因素,在继承者问题上催化了权力斗争,引火烧身而殒命。

赵武灵王曾先后立两位夫人为正室,第一位王后生了长子章,被赵武灵王立为太子。

十多年后,赵武灵王又娶了孟姚,古代上称吴娃。赵武灵王对吴娃极其宠爱,甚至“爱之,为不出者数岁”。吴娃生了公子何,赵武灵王立吴娃为王后。子以母贵,公子何也就被立为太子,原本的太子章被废为庶子。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他早早地传国给太子何,也就是后来的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号为主父,并且任命老臣肥义为相国辅佐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这样安排,是因为他有一个战略构想,“赵武灵王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也就是说他自己要出去打仗,攻城略地。

赵武灵王的这第一次世界大战略构想还没有实施,赵国内部的一场政治纷乱已经开始酝酿了。赵武灵王立公子何为太子,是因为爱母及子,可是吴娃去世后,赵武灵王对公子何的爱有所减轻,对以前的太子章又多了许多怜悯。

赵惠文王三年,赵武灵王封长子章为安阳君,派大臣田不礼辅助他。可是赵武灵王仍然可怜长子章当作哥哥去屈身朝拜弟弟赵惠文王,他想从赵国分出一个小国——代国,封公子章为代王,这样他的两个儿子都可以作国王,都不会委屈。

这实在是一个昏招。且不说国家分裂会导致国力下降,单就权力斗争而言,这简直是给国家安定添乱。

长子章其实就不服立自己的弟弟为太子,现在感受到父亲在感情上又倾向于自己,更助长了他重新夺回赵王之位的野心,在大臣田不礼的辅助下,他拉拢同党,壮大自己的势力,寻机作乱,谋夺赵王之位。

赵惠文王年纪尚幼,羽翼未丰,拥护赵惠文王的大臣看到了赵武灵王对两个儿子态度的变化和公子章的蠢蠢欲动,也感受到了王位不稳,开始为保护赵惠文王作着准备,赵国内部的王位之争一触即发。

赵惠文王四年,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在沙丘游览,公子章认为时机已到,开始作乱。他假传赵武灵王的命令召见赵惠文王,并在室内埋伏下杀手,以图在其入室后将其杀死。

由于赵惠文王的相国肥义有所提防,在赵惠文王入室之前自己先进去查看虚实,公子章的图谋就暴露了,杀手们杀死入室的肥义,而侍卫则保护赵惠文王得以脱险。

拥护赵惠文王的公子成和李兑率领沙丘周边的军事赶来增援。公子章见谋乱失败,慌忙逃入赵武灵王居住的宫殿。赵武灵王接纳了这个作乱的儿子,公子成和李兑率军事将沙丘宫团团围住,赵武灵王也无力庇佑自己作乱的儿子,公子章及同党皆被杀死。

公子成和李兑商议,包围赵武灵王的宫殿,诛杀了作乱的公子章,赵武灵王以后追究起来会招来杀身之祸,不如干脆除掉。于是他们派军事围困赵武灵王居住的宫殿,命令宫中人出来,只将赵武灵王困在宫中,又不给赵武灵王送去食物。

赵武灵王无法,只得掏宫中鸟雀的幼仔为食,这样一直围困了三个月,最终赵武灵王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在这场宫廷政变中,赵国失去了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赵武灵王,和一位忠心耿耿、治国经验丰富的大臣肥义,赵国的良好进展势头就此戛止。

赵惠文王年纪尚幼,辅政的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年事已高,思想保守。赵武灵王制定的西北略地,南袭秦朝的战略被他彻底放弃了,赵国对秦朝执行的是被动的防御战略。赵国渐弱,秦朝则渐强,赵国被秦朝灭亡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其他网友观点

赵武灵王是赵国古代上一位声名显赫的君王。他统治赵国时期赵国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灭中山,北扩千里,赵国古代进入最辉煌时期。之后的赵惠文王伐齐抗秦,赵国成为东方军队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武灵王赵雍于公元前325年登上赵国国君宝座,他继位后重用老臣肥义,与魏、韩、燕、中山五国互尊为王,稳定了赵国局势。面对各国纷纷改革图强的现状,赵武灵王把“改革则国兴,不改革则国亡”作为自己执政的纲领,立志要将赵国变成诸侯中数一数二的强国。

赵国与秦朝是邻邦,面对秦朝的扩张势头,赵国首当其冲,时刻感受到强秦的威胁。公元前318年,山东五国合纵攻秦,被秦打败;次年韩、赵、魏三国联军进攻秦朝,又被秦朝在修鱼击败,赵国损失八万将士,秦朝蚕食了赵国的中都和西阳两郡。面对越来越恶劣的生存环境,赵武灵王提出了以“胡服骑射”为重要内容的改革方案。

一、锐意改革

赵国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受到秦朝商鞅变法的影响巨大。如同商鞅一样,赵武灵王也反对事事法古,国家的法令制度最主要的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衣服器械要便于实用,这种明显带有法家思想色彩的改革观,与秦朝的变法指导思想如出一辙。

什么是胡服?胡服就是少数民族同胞穿的衣服。赵国北方就是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地相邻,这些少数民族同胞穿着窄袖短袄,既利于生活起居,更利于狩猎作战。少数民族军事作战以骑兵、弓箭为主,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这些机动性极强的骑兵驰骋疆场,肯定比中原的兵车加步兵的组合更加先进和科学。

当时的传统思维认为胡人是夷狄,是落后的,向他们学习是耻辱。赵武灵王认为服只是为便用,礼只是为便事,乡有异服用随之变,事有异礼俗随之变。只要可以利民便事,不必过于拘泥礼法。衣服的形制只是用来使普通百姓整齐划一,并不是判断贤与不肖的标准。目前赵国是强敌压境,只有建立一支利于作战的强大军事,才干保证国家的安宁。

二、胡服骑射

本来早在武灵王之前,骑兵当作新的兵种就已经出现在中原战场。只是当时各国并没有意识到骑兵部队强大的机动性和战斗力,都没有予以重视,而仅仅将骑兵作为战车部队的补充。而赵国“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是完全将骑兵作为主力部队来建设。《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亲自示范,“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并且在原阳建立了骑兵培训基地,号为“骑邑”。他经常亲自率领赵国的新型骑兵,到赵国边境巡视,并与中山国一试身手,检验骑兵的作战能力,也为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赵武灵王的改革受到了国内元老派的反对和阻力。习惯传统的大臣们对变法不但不支持,还想办法抵制。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是其中的代表。为了扭转以叔叔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思想,赵武灵王亲自做叔叔的思想工作,他说“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他回顾赵国古代上数次败于其他国家的教训,从不改革将亡先祖的基业的角度对叔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公子成转变了思想,带着穿上胡服,反对者再也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战国时的各诸侯国,从心里看不起那些少数民族,这使得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诸侯国之间形成了一种敌对的看法。武灵王的改革,拉近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距离,胡人开始从感情上亲近赵人。赵国改革后,北方的林胡王主动献给赵国骏马,楼烦族归顺赵国,大大的加强了赵国的骑兵力量。

《战国策》记载,赵武灵王灭掉中山国后,“山东之国,强莫如赵。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赵独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赵国从此南北连成一片,国力大增,这都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所获取的很大成就。

三、建造长城

赵国北部与许多少数民族政权相邻,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南下侵扰中原各国,给各国特别是地理位置偏北的赵国带来严重的损失。

为了防止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赵武灵王修建了防御性的赵长城。赵长城起自代地,经河北插入内蒙,全为夯土而成,宽一丈左右,高一丈五以上,依山而建,号为“云中城”。赵长城连绵千里,防止了北方少数民族对赵国经济的破坏,后人评价赵国修长城乃是史上一大创举,“英雄莫过武灵王”成为赵武灵王的标签。

四、废长立幼

赵武灵王原本的夫人是一位韩国女性,是韩国宗亲之女。在为赵武灵王生了公子章之后,韩夫人去世,公子章性格强悍,体魄健壮,深为赵武灵王爱慕。在攻伐中山时,不到十五岁的公子章就被委以重任,公子章也不负重望,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公子章被赵武灵王立为赵国太子。

赵武灵王十六年,见到了大臣吴广的女儿娃赢,便被其迷住了。很快,娃赢得到武灵王的宠爱,被立为皇后,也就是赵惠后。赵惠后生下了儿子公子何之后不久,也不幸去世。公子何从此被赵武灵王视为心头肉,宠爱异常。

也许是爱屋及乌,出于对死去的惠后的爱,武灵王冒天下之大不韪,废长立幼,于公元前299年突然传位于公子何,也就是古代上的赵惠文王。自己则自称“主父”。让他没料到的事,这一招棋,给他和赵国带来了一出重大悲剧。

也许赵武灵王感觉对大儿子有点不公或者亏歉,所以在禅位之后,又不断给公子章加官进爵。他先封封公子章为安阳君,甚至有将赵国分成赵与代两个国家,让大儿子和小儿子各自为王的想法。只是这个想法并没有实现而已。

五、沙丘之变

公子章的能力很强,他手下有一位谋士名叫田不礼,对公子章无故被废十分愤慨,总是在公子章面前怂恿他造反,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而当时赵国也存在两大派别,区别支持惠文王和公子章,两派矛盾重重,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赵军)

赵惠文王四年,武灵王与惠文王、公子章一起到沙丘游览,公子章认为时机成熟,便于田不礼设下伏兵,假称武灵王召见惠文王。可是相国肥义认为其中有诈,不让惠文王去,自己去探听虚实。结果肥义一进宫,便被早已埋伏的公子章的伏兵所杀。公子章与田不礼见惠文王不上钩,便带着人杀向惠文王的住所,而惠文王手下大将高信力战不退,并派人送信给公子成等人,公子成带兵救援惠文王,将公子章一党全部诛杀。形单影只的公子章走投无路,只好投奔武灵王,被武灵王藏在自己宫中,而惠文王和公子成的大军将沙丘宫围得水泄不通。

公子章在沙丘宫,见自己事败,知道没有好下场,自杀而死。包围沙丘宫的公子成和李兑商量“今天我们包围了主父,如果冒然撤兵,将来主父怪罪下来,我们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并不撤兵,并将宫中的人全部赶出来,只留下武灵王一人在沙丘宫。

(逃入沙丘宫的公子章)

可怜赵武灵王,被围在沙丘宫中三个月,一点吃的也没有,后来亲自爬树掏鸟窝,仍然救不了自己。《史记》是这么记载的“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

沙丘之变是赵国统治集团内围绕着权力财产再分配而引起的一场政变,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为特征的宗法制建立之前的一场嗣君之争。当时各国立国君,往往是立贤制与嫡长子继承制两种制度并行,容易引起嗣君继位上的混乱。而赵武灵王的立幼,实质上是一种违背古代规律的倒退,所以才会造成赵国内部矛盾的总爆发和总分裂,沙丘之变严重损害了赵国的实力,从这时起,赵国对秦朝的对抗只能转为防御为主,这对后来战国的走势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六、笑语评价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扩胡地千里,灭中山国,极大的拓展了赵国的国土。赵武灵王二十年,赵国克原阳,建骑邑,将赵国北方边界推进到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并设置了代郡、云中郡和雁门郡三个新郡,成为战国诸侯中的强国。

我们知道,在战国后期,有力量与秦朝决战并且做到与秦朝决战的,只有赵国。赵国的老底子都是在赵武灵王时期攒下的。赵惠文王虽然也算是明君,但如果没有赵武灵王的改革,他也不可能实现与秦朝之间的争霸。

沙丘宫变后,凭借赵武灵王留下来的政治遗产,以及赵惠文王的贤明,加上赵国出现了李兑、赵奢、廉颇、蔺相如等名臣名将,赵国仍旧能两次大败秦军。特别是瘀与之战之后,“强秦不敢窥兵井径”,不能不说赵国的强大是利益于赵武灵王的改革。

最终,笑语想将一首《沙丘台怀古》送给这个英明与糊涂并存的赵国改革先锋,一时雄主赵武灵王“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明于此休。年来月去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