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如果没走错路杀进中国,当时的中国能

网络知识 2023-02-18 19:09www.1681989.comseo网站推广

亚历山大如果没走错路杀进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优质回答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只是毋容置疑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肯定不是当时中国的对手!不信你看!亚历山大大……

亚历山大如果没走错路杀进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优质回答

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只是毋容置疑的,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肯定不是当时中国的对手!不信你看!

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第三代国王,出生于公元前356年7月20日,于公元前323年6月中在巴比伦病逝,享年33岁,算得上是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16岁就开始在其父出征时统领马其顿国,20岁时他父亲腓力二世去世,亚历山大通过减少税收等手段获得了民众和军事的支持,登上王位。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带着国库内仅有的30天补给,统领着他父亲留给他的的40000精锐步军和5000骑兵,出征小亚细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凭借他的军队才干和勇猛无畏的精神,还有马其顿步兵的精锐,一举赢得了胜利,而马其顿方阵也在此战过后而闻名世界。

此次胜利让他对自己的军事充满了信心,开始发兵进攻强大的波斯帝国,期间又迫降了埃及,在阿贝拉的会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波斯的100万大军,开始了对波斯的征服。在征服波斯帝国后,本可以回国修整的亚历山大,不顾士兵的厌战情绪,继续对印度发起了远征,并在海达斯佩斯河会战中俘虏了印度国王,建立起了马其顿控制的傀儡政府。到此,亚历山大的东征结束,开始返回马其顿。

那么,我们的故事也从这里开始了,假如亚历山大没有率军返回,而是继续选择东征。

,亚历山大大帝应该不会蠢到去选择从帕米尔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翻过来到达中国的,再说当时也没有那种条件,那就只能选择走历史丝绸之路了。期间要克服各种严寒天气,翻山越岭,走戈壁过大河,还要打败路途上的义渠、郁郅、乌氏、朐衍、彭卢,林胡等小国,预计要2年左右才干到达中国边境,按方位来讲,跟亚历山大军事第一个接战的应该是当时的秦朝。

秦朝VS马其顿

当时的中国处在春秋战国中后期,秦朝已经开始商鞅变革20多年,国力空前强大,正在派人攻打魏国,总兵力应该在100万左右。而亚历山大,劳师远征,能带来多少军事?我们就算他随他发家的4万精锐步兵和5000骑兵都还在,加上他俘虏的七七八八的再凑个10万卜从军,那么他就是要凭这些人发起有对秦朝的进攻?有胜算吗??

再来看下他们的武器装备。

马其顿能得以百战百胜,重要是依靠亚历山大的老子--腓力二世发明的马其顿方阵和亚历山大的军队才干。马其顿方阵一个方阵有256名士兵,横向有16人,纵深有16行,后来加长的横向的面积,纵深减至8行。每个士兵执6米长矛,圆形盾牌绑在左臂上。开战时,听着号角前进,每一行斗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矛区域。两翼派骑兵保护,弓箭手在方阵后面,形成远近攻击、防御于一体的“马其顿方阵”。

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朝,那是一个群雄割据,战乱纷纷,睡觉都想着打仗的年代,而秦军在商鞅变革后,国力变得空前的强大,有了钱,那军械器具自然是不缺的,惯用的长矛、戈、剑暂且不说,那战车这种冲阵利器,肯定可以大量装备,哪无敌天下的秦朝箭阵想必也不会缺少了箭枝。加上秦军步军那也不是吃素的,历来以悍不畏死、耐苦战而闻名天下,连当时的魏国武卒(重装步兵)都不是对手。

那么开战时,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正面开过来,面对的是秦军箭阵,有效射程达到220米的弩箭,30秒可以发射一轮,那从冲锋到两军接战,马其顿方阵要承受4轮弩箭攻击,没冲过来就就承受了大损伤,接下来在正面就要面对秦军战车的冲击了。两翼更是危险,只要秦军调集骑兵,有1万就够了,3000牵制左翼骑兵,7000攻其右翼,一旦侧翼被破,马其顿方阵就算是废了,根本转不了身。而且在扛过方阵的第一轮攻击以后,近身近战,他们的长兵器也无用武之地,只能被屠杀的命。两军对战,马其顿根本没什么胜算,加上劳师远征,补给困难,首战失败的情况下,基本就是灭亡的结果,别无他选。

,亚历山大如果杀进中国,那就是被吊打的命。即使在平原对战中赢了秦军,那他们接下来面对的还有魏、齐、韩、燕、楚赵六国,每国都有几十万军事,都是能征善战的,加上这个时代各种名将、思想家、谋略家一大堆,如何仅仅限于正面交战?各种阴谋、阳谋的,保准你应接不暇,没开战你都倒下一半了。我国还有大量的城池、长城保护,打不过可以暂时回城休整,话说那时候的欧洲士兵能攻城吗??

所以说,亚历山大时期的马其顿对中国根本构不成威胁。而且,我认为,我中华民族在明朝覆灭以前都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国家!清朝入关以后才开始衰落的。

其他网友观点

如果亚历山大大帝带着他的马其顿方阵杀到中国,不是当时的中国能不能抵挡的问题,而是亚历山大大帝能不能全身而退的问题。

那到底会不会这样呢??我们只能依据当时的古代脉络,去演绎一番这个并不存在的碰撞。

那么,这个雄心勃勃的亚历山大大帝是何许人呢??让人闻之胆丧的马其顿方阵是个什么鬼,有什么优劣势,凭借这些优势?亚历山大大帝的取得了哪些胜利?因为这些劣势,马其顿方阵又打了哪些败仗?

当时的中国,是哪个朝代,亚历山大大帝进入中国,会遇到谁?中国是否有克敌制胜的绝招?

亚历山大大帝,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是公元前四世纪的马其顿国王,同样也是西方四大军队统帅(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凯撒、拿破仑)里排在第一位置的存在,可见其军队能力的出类拔萃。

马其顿方阵,一个听起来就很吓人的名字,它也确实吓人,我们看看它的配置。

马其顿方阵的前身,就是古希腊重装步兵,一手持盾一手执矛的智慧女神和战争女神雅典娜,头戴高冠、手持盾牌战争之神的阿瑞斯,其艺术形象都脱胎于古希腊重装步兵。

在古希腊重装步兵败于波斯人手下之后,马其顿人观察到了其致命的缺陷,从而加以改进,形成了在那个时期几乎无敌的马其顿方阵。

马其顿方阵分为联合方阵和初级方阵,联合方阵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型军级编制,初级方阵相当于一个小型师的编制,每个联合方阵包含四个初级方阵,一个初级方阵的人员由四个团4096名甲兵组成,64名一个排,128名一个连,256人一个营,1024人一个团。

除此之外,满编的初级方阵还包括2048名的轻装盾兵、1024名的辅助兵和1024名的骑兵团,合计8192人,很符合现在的比特率。

这样下来,一个联合方阵大约32000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就是这样的编制。

作战时,以16乘16共256名手持长矛及盾牌的步兵构成的正方形阵形,马其顿方阵就是由这些正方形的兵盾构成。

马其顿方阵的武器配置,阵中的甲兵手持手持约六米长的萨里沙长矛,比古希腊重装步兵的配置大了一倍。盾牌为直径60公分的圆盾,并用皮带挂在脖子上,只保护自己的左侧,配备近战的小型短剑。

作战时,前排士兵半蹲长矛向前,后排士兵的长矛架在前排的肩上,如果前排的士兵倒下,就由后排的随时补上。

轻装兵则部署在甲兵的后排,两侧重要是由贵族组成的骑兵和部分轻装兵,负责保护方阵的安全,使其免受敌方的冲击。

马其顿方阵的优势就是协同作战,就在于行动的整体一致性,先是骑兵冲击敌方阵营,被打乱以后,再护着方阵一直向前,可以说是所向披靡。面对方阵里面的长矛兵,那些被骑兵冲垮的敌人,基本上没有招架之力,只能被无情的长矛洞穿,收割生命。

在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启用马其顿方阵的时候,他的敌人基本上还处于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的人海战术里,面对这种组织严密的方阵,就如同后世的钢铁洪流碾压敌方的步兵一样。

凭借方阵的优势,在被攻击的敌人醒悟过来、找到破解之法前,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就像一部无情的战争机器,碾碎了敌人的阵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亚历山大大帝为何可能会和中国人相遇呢??这就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有关。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国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年仅20岁的儿子继位,这就是亚历山大大帝。

在平定了希腊以后,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他的马其顿方阵开始东征。

先是以参与刺杀父亲为借口,向波斯发动进攻。通过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及高加米拉战役,大破波斯军事,打败了大流士三世,灭亡了波斯。

其后,亚历山大大帝又相继征服了中亚地区,一路跋涉,来到了南亚次大陆,开始征服印度。

公元前327年,在征服了印度的一部分以后,由于常年在外作战,亚历山大大帝的将士们已经十分疲沓,加上不适应印度的气候,生病的人越来越多,强烈要求撤军回国,甚至发生哗变。

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大帝不得不顺从民意,开始撤军,到公元前324年初撤军完成,十年东征宣告结束。

此时,随亚历山大大帝出征的35000名将士们,因为战死、疾病等等减员,实际上已经所剩无几。

有人说,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其实是打算穿越帕米尔高原征服中国的,因为走错了路,才来到了印度,以至于错过了和当时的中国交锋的机会。

我们且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和科学,只分析一下,假设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带着他的马其顿方阵,顺利杀到了中国,那么会发生什么呢??

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一样的所向披靡呢?,还是被中国军事打得落花流水?

我们就看看马其顿方阵的缺点,和它曾经的败绩。

再锋利的长矛,也有缺陷,马其顿方阵一样幸免不了,它的缺陷就是方阵的侧翼。

一旦对方突破马其顿方阵两侧的骑兵和轻装兵的防护,进入方阵内部,这些手持六米长矛的甲兵,很难灵活地转身,而其配备的短剑,对上敌人的长剑或者大刀,基本上也是死路一条。

,马其顿方阵对地形也有要求,一般都是便于施展队伍的地方。如果被地方引诱到不利地形,同样很容易被破局。

我们看看马其顿方阵曾经遭遇的败绩。

所向无敌的马其顿方阵,在后来与罗马帝国的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被采纳小步兵战术的罗马军团狂虐了。

罗马军团之所以能够打败马其顿方阵,就是利用了它的缺陷,在不利于方阵展开的地形上,破了骑兵之后,从侧翼攻入了方阵之中,然后,就如入无人之境。

实际上,当年亚历山大大帝用方阵应付波斯大流士的时候,它的侧翼就已经暴露在波斯人的枪口之下,但可惜的是,几次这样的机会都因为波斯的判断出问题而被错失,否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古代有可能重写。

而导致马其顿方阵消亡的直接真相,则是投射类武器如弓箭和投掷枪的大量使用,这样不用和方阵近距离接触,就可以有效杀伤方阵中的士兵,从而导致方阵的溃败。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况。

公元前327年前后的中国,正是战国七雄争霸的阶段,各国之间合纵连横,不亦乐乎。

这个时候,最有可能率先和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交战的,就是秦朝。

此时的秦朝,是秦惠文王嬴驷执政时期,文有张仪,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等人,加上商鞅变法已经把曾经羸弱的秦朝打造成了七国之中的最强者,可以说当时的秦朝正处于高潮阶段。

秦朝的军事拥有20万常备军,其中有车兵、步兵、骑兵和水军。车兵配备战车千乘,重要用于平原作战,采纳全木战车,配两套三米的矛、钺和弓箭,有的还有盾和弩等,可进攻可防守。

步兵同样是军事的主体,分为重步兵和轻步兵,配备长戟、长盾和弓弩等等。

秦朝的2万骑兵,配备非常精良,武器为弓箭之类,重要是支持车兵、步兵,射杀远距离的敌人。

秦军的护甲,重要就是金属扎叶制成的合甲,防护效果很好。

此时秦朝作战,最擅长使用的就是弓箭阵,相当于那个时代的远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而且,秦军的弓箭射程要比马其顿的远,更主要的是,主场作战,弓箭供应可以做到源源不断,而马其顿方阵的弓箭,那是用一支少一支,人是死一个少一个,而秦军这里可以不断补充。

公元前53年罗马克拉苏军团和安息帝国的卡莱战役,安息帝国就是依靠充足的弓箭供应,从而打败罗马军团的重装方阵的。

,当亚历山大大帝带着他的35000人的马其顿方阵,劳师远征来到了中国时,而实际上,算上数年征战的战损,这个时候的马其顿方阵已经不那么完善了,攻击力也打了折扣。

当他们和全国动员、以逸待劳的秦朝虎狼之师相遇以后,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秦朝的战车、步兵和骑兵,菜叶网,居高临下,俯视着这一群高鼻深目的黄头发色目人;而亚历山大大帝望着眼前的中国军事,肯定感觉和他这一路上交手过的军事都不一样,因为秦军早已经是在连年的战争中锻造出了铁血的气质。

双方经过一番观察,都在估算对方的实力和作战方式。

而当作远道而来的亚历山大大帝,很有可能是率先发动进攻的一方,毕竟是侵略者嘛,想要征服,得先下手为强了。

亚历山大大帝一声令下,马其顿骑兵冲了出来,向着秦军而去。

这边的秦军,自然不是吃素的,先是用弓箭对着气势汹汹的马其顿骑兵就是一顿猛射,在箭雨下的马其顿骑兵纷纷中招,待双方距离接近,秦军的弩骑兵即拍马而上,此时已经在箭雨下伤亡过半的马其顿骑兵不得不选择败退。

见秦军占了先机,正面的战车、步兵随着骑兵的节奏跟上,并使用弓箭和投枪向马其顿方阵里猛砸。

,只见令旗一摆,埋伏在周围的秦军一拥而上,把马其顿方阵包围了起来,使其成为瓮中之鳖。

虽然马其顿方阵也配备了弓箭和投掷武器,但因为射程和地形的问题,远没有秦军对其造成的杀伤大。

被秦军远程武器打得乱了阵脚的马其顿方阵,它的长矛阵根本起不到作用,大量的伤亡,已经使方阵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此时,亚历山大大帝看形势不利,欲收拢骑兵冲锋,试图干扰秦军的攻击,但经过一番努力,他发现根本组织不起来了。

被秦军牵制以后,正面进攻一向所向无敌的马其顿长矛兵,显得是那么的笨拙,在秦军的三面围攻下,侧翼缺陷完全暴露的马其顿方阵,等待它的,只能是死亡。

有人会问,如果秦军选择和马其顿骑兵先硬刚呢??呵呵,如果秦军的统帅不傻,他就不会这样做。事实上,当时秦军的几大统帅,都是在血与火的战场上打出来的,面对马其顿方阵这样的结构,自然会扬长避短,不会给亚历山大大帝机会的。

我们可以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就是双方的骑兵直接对撞,如果秦军骑兵失利的话,注意,是失利,并不是溃败,秦军就不会选择与马其顿方阵近距离搏杀,而是在己方骑兵撤出后,利用箭阵远距离对马其顿人进行大规模的杀伤。

秦军的弓箭应该是不缺的,应付这样气势汹汹的外来侵略者,秦惠文王和他的文武大臣们,不会不考虑准备周全的。

战斗的结果,会让亚历山大大帝明白,这个在其他地方屡试不爽的马其顿方阵,在中国人的面前,本来就是个笑话,他会懊悔的。

即便秦军失利,战国七雄们,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他们能不一直对外吗??数十万上百万的军事,应付仅数万的外来者,结果不想就知道,冷兵器时代双方的力量对照,可不是大刀长矛对热兵器的后世。

所以,如果亚历山大大帝顺着河套平原南下和秦军相遇,失败是唯一结果。

其他网友观点

公元前336年盛夏,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宴上被人刺杀,由年仅20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是为“亚历山大大帝”。

年轻的亚历山大继位后,立刻展示出其不凡的军队才华。他率军东征西讨,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将国内的叛乱平定,随即将征服者的目光瞄向邈远而神奇的东方。

亚历山大大帝

历史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公元前356——323年)是世界史上一位杰出的军队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征服者与热衷于地理考察的探索家。亚历山大远征亚洲当作一次伟大的古代事件而被永远载入史册,对当时以及后世东西方的思想碰撞、文化交流、社会进展和科学进步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地理学的认知与进展亦而受益匪浅。

临危受命

由于父亲突然遇刺,20岁的亚历山大便过早登上王位。年纪轻轻,毫无根基,一些达官贵人图谋篡位,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伙阴谋刺杀亚历山大,雅典贵族蔑称他为“小孩儿”。但亚历山大自幼胆识过人,腓力二世在世时就非常爱慕性格坚毅,勇敢无畏的爱儿亚历山大,特聘请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当儿子的老师,还亲自教会他演练、指挥闻名遐迩的“马其顿方阵”。亚历山大接受了良好的古希腊文化教育,又在父亲腓力二世的言传身教下得到了很好的军队锻炼,据说他12岁时就能徒手驯服烈马,16岁时已是全军统帅,随腓力二世出征。丰富的阅历以及过人的天赋使他能够在紧急关头保持坚强的信念,临危不惧,有勇有谋。面对政敌篡位的图谋,他先发制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欲篡夺王位者和叛乱集团的首脑全部诛灭。然后,他乘势一鼓作气,毅然发兵,在叛离的希腊诸城邦还没来得及联合起来时,将其分割包围,再一一平定,巩固了马其顿在希腊的霸主地位,并且夯实了自己希腊——马其顿联军统帅的地位。

东侵波斯,大获全胜

亚历山大平息国内叛乱后,立即开始准备东征强大的波斯帝国(今伊朗)。

公元前334年春季,亚历山大率希腊——马其顿联合大军东伐波斯,彼时,曾经强盛无比的波斯帝国政局不稳,内外交困,已经走向衰弱,屡屡被强悍善战的亚历山大远征军挫败。同年,马其顿大军一举攻克小亚细亚半岛。次年,马其顿——希腊联军攻占叙利亚,在伊苏击溃波斯大军。亚历山大拒绝了波斯国王大流士的议和乞求,乘胜荡平埃及,再回师北上攻击巴比伦(今伊拉克),在秋季将波斯军彻底击灭。公元前330年,古老的波斯帝国覆亡。

灭掉波斯后,希腊——马其顿联军又将西亚、中亚的许多国家、地区征服。

远征印度,先胜后败

前327年,亚历山大率3万大军从中亚巴克特里亚出发,经今天的阿富汗开伯尔山口辗转经进入古印度之恒河上游地区。

前326年4月,锡达斯佩斯河(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战役爆发。马其顿联军将波鲁斯王国的2万步、骑兵、3000象军歼灭,逼迫波鲁斯王投降。远征军继续向东行进,抵达西发西斯河流域。在与古印度人“象军”鏖战中,马其顿军团最擅长的“方阵”作战失去了威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代价。远征军出征8年,造成了军中普遍的厌战情绪,加上瘟疫流行,非战斗减员日趋加重,亚历山大无奈,只得停止继续东侵的步伐,于公元前325年返回位于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马其顿新都)。

建立横跨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用近10年的时间,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征服了西亚、中亚诸国以及古埃及,建立起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

前334年春,正当亚历山大准备西征,欲征服地中海以西诸国之时,病魔突然夺走了他年仅33岁的生命。亚历山大大帝的生命虽然短促,但却比大多数人都有声有色,也给世界古代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开创了人类古代上光耀千秋的希腊化时代(前323——前30年)。

假如马其顿联军继续东征,势必与强秦遭遇,秦朝虎狼之师能抵挡住横扫欧亚非的马其顿军团吗??

假如当初亚历山大征服古印度,再继续东征,沿今天的巴基斯坦、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远,经瓦罕走廊进入西域(今新疆),再征服匈奴、大月氏等西域游牧部落,再往东就有可能与虎踞中国西北的秦朝遭遇。

公元325年前后,恰值秦惠王嬴驷在位,秦朝经过商鞅变法,早已化茧为蝶、由弱变强,嬴驷接连用兵,秦军北扫义渠(匈奴旁支),西灭巴蜀,东出函谷,南进商於,为秦横扫六合、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史料记载,彼时的秦朝“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而稽首”。

那么,假如强悍的马其顿军团灭印度后继续东征,在中国西北遭遇到了如狼似虎的秦军,谁的胜算更大一些呢??

众所周知,亚历山大的希腊——马其顿联军战无不胜的利器就是“马其顿方阵”。这是一个由枪(可投掷)兵和盾牌组成的方阵,攻击与防御的能力极强,尤其善于打阵地战。彼时马其顿联军大约有35000人左右,而秦军自实行“军功制”以来,军队力量已迅速强大起来,拥有十余万精锐之师。秦军作战,步骑结合,配以冲击敌阵的战车,横扫欧、亚、非的“马其顿方阵”或许阻击不了强悍犀利的秦朝军团之进攻。“马其顿方阵”专克骑兵,但对于步兵、骑兵、战车的协同作战,轮番冲锋,再配以强弓硬弩的远程打击,似乎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加上秦将善于谋略,秦军实乃虎狼之师,且打法强悍灵活,看秦军在前408年前后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时的作战特点,基本可以判定,马其顿方阵毫无胜算。远道而来、人困马乏的三万马其顿联军被以逸待劳、剽悍善战之秦军击溃甚至团灭的可能性极大。

,古代不容假设,更无法推倒重来。毕竟是没有发生过的事,所以一切都是揣测,没有实际意义。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剽窃必究】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