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物联:在中国速度下,公路货运的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知识 2022-06-29 09:43www.1681989.comseo网站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铁路、公路、桥梁等各大领域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一次次用速度与技术向世界诠释了什么是“中国速度”,其中包括我国的公路运输水平,尤其是高速公路运输总里程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在公路硬件这一“经济基础”的急剧增长下,公路货运的“上层建筑”却没有及时跟上,公路运输的事故率也相当严峻。对此,我们将在G7物联与科尔尼联合推出的《中国公路货运安全白皮书2021》(推火网以下简称《白皮书》)中找到答案。

一台超级公路运输机器,强大的操作系统是基本前提

当前,形容我国高速公路运输网络为“庞然大物”毫不为过,就是这样一台大体量的超级公路运输机器,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操作系统?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设施等,那么公路货运对应的上层建筑就是交通法规体系以及相配套的高新技术体系、意识形态等等。

撇开无人驾驶不谈,即便一个技术高超、熟读交规的货车司机在公路货运的过程中再谨小慎微,事故发生率也并不会而降低多少,因为影响公路货运的安全因素有天气、路况、车况、突发事件、运输量、司机状态等等,司机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因素导致了“不测风云”。

就在上个月(10月6日)下午14时30分许,G75兰海高速钦州段那丽收费站附近发生一起重大交事故,造成5人死亡、11人受伤,其中1人为重伤,其惨烈程度让人触目惊心,车毁人亡的,多个家庭也随之支离破碎。

根据G7物联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公路货运百万公里事故数为3.7起,作为对比,美国该指标为1.3起,高出近三倍。,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汽车安全事故,货运车辆的安全形势也更为严峻——《白皮书》中就指出,我国货车事故及其造成伤亡人数比例远高于货车保有量占汽车总量的比例,其中货运风险又呈现大宗行业>快递快运>危化行业的格局。

有行业专家曾透露,我国卡车司机死亡率常年在1‰左右,按3000万的司机基数,这意味着每年有3万司机因为公路运输而殒命!

这说明,公路货运的不可控因素是绝对存在的,即使司机本身状态没有问题,其他因素也会造成车祸的发生。虽然“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永不过时,但货运行业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科技手段加强货运安全的可控性。

在美国,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一直在大力提升车辆安全设备的装配率,建立信息联动机制,例如,相关车辆必须强制安装ELDs(电子打卡设备),有关部门直接监控司机驾驶时间;有领先的车联网公司已经建设了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来帮助招聘优秀驾驶员。,在以色列,有车联网公司已经提出了基于驾驶行为的保险预测以及保费优化方案,将公路货运安全往上下游进行产业联动与延伸。

在国内,得益于物联网的高速发展,通过技术等一系列手段来改进公路货运安全的措施也在广泛铺开。

是政府主管部门,较为典型的是在大宗货运密集的山西综改示范区,其2020年启用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该系统包括终端的驾驶室内摄像头、测速雷达、司机佩戴的帽子、手环,以及后台的监控预警平台,交警大队和运输企业可以实时监督查看司机在驾驶室内的各种行为。

通过这样的物联网联动,司机抽烟、接打电话、疲劳驾驶(帽子监测脑电波活跃度),或者超速等等,都可以被实时监控并预警、提醒司机。

是本身就规模庞大的物流企业,保证公路货运安全是应有之义,相关的投入一直在进行当中。较为典型的如德邦物流,建立了一个集数据分析监测、视频监控、多媒体会议设备于一体的信息中心,通过覆盖全国门店、车队、外场的6万路摄像头可以实现对车辆的全路段行车监控、司机安全监控,以及天气、道路状况提示。

是专业提供物流行业物联网服务解决方案的科技企业,集中展现出智慧物流带来的商业价值与产业机遇。较为典型的如G7物联,其主动安全管理解决方案通过为货运车辆安装主动安全管理设备,让车队管理者可以远程实时地监控所有车辆在途的风险事件,包括前车过近事件、车道偏离事件、司机疲劳事件(打瞌睡、闭眼)、司机激进驾驶事件(急加速、急减速、超速行驶)、司机玩手机注意力分散等导致事故发生的高危事件,一旦应用了AI的物联网终端设备在识别相关行为后,会触发相应的警示提醒司机。

据G7物联公布的数据,使用其主动安全管理系统的车辆,在15天后风险指数显著下降10%,在90天后下降13%,在180天后下降18%,“平均每天能把一个司机从死亡线上拯救回来”。

可以看到,无论是国外的已有实践,还是国内不同主体采取的策略,在根本上都是借助物联网便利实现对运输过程“黑盒”的打破,让后台管理端口能够以“上帝视角”掌握运输全程、及时有效进行干预,不再“听天由命”。而技术创新越是深入,对车辆、司机的监控和预警就能更为及时有效,也成为以物联网管理公路货运安全的主要发力点。

可以说,物联网技术为我国公路运输这台超级“大机器”编写了一套强大的操作系统,让强大的硬件有了发达的神经网络,这也是构建公路货运“上层建筑”的第一步。

,操纵机器的是人,比起机器与操作系统的相对稳定,人本身就具备了主观性与趋利避害等各种变动因素,如果要实现安全境况的大幅提升,三个方面的协同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技术要落地,司机意识形态建设与技术监督缺一不可

据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数据,在公路货运安全事故中,司机自身的因素占比接近40%,因而,技术再发达也需要司机本身的配合,如果司机不理睬或者不能及时理睬到预警信息,有相当比例的风险即便已经得到识别,可能也无法有效阻止,这是技术的无奈,也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协同解决的问题。

在公路货运实践中,面对可预期的货运高峰,相关部门一般都会加强安全驾驶纪律与意识培训,这些会直接提升货运安全性,可见司机本人的意愿和参与度与货运安全是直接挂钩的,,由于想要及时完成货运任务、多挣收入等种种原因,货运司机即便知道自己在危险驾驶,也存有侥幸心理,这种心理造成了很多惨剧的发生。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