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名字的由来

站长百科 2023-01-13 21:08www.1681989.com生活百科

长城的名称由来?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长城的军事影响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长城所体现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长城的产生和发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发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取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长城

长城名字的由来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长城又称万里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

长城名称的由来?

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长城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2万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方城

称长城建筑为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汉书·地理志》载“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

堑、长堑、城堑、墙堑

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史记·秦本纪》在记载秦简公六年(前409年)沿洛水修筑长城时,就只用了“堑洛”两字。《北史·契丹传》载“契丹犯塞,文帝北讨至平州(今河北卢龙县)遂西趣长堑。”

塞、塞垣、塞围

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用以表示关口要隘。这些被称之为塞的关隘,有的就在长城之上,有的则在离长城很远的地方。另一个意义是用以表示长城。如《史记·匈奴列传》载“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后汉书·乌桓传》载“秦筑长城,汉起塞垣。”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

这是把长城同塞并在一起合称长城的一种表示形式。这种称谓在史书中也很常见,如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晋书·唐彬列传》载“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复秦长城塞。”杜佑《通典》古冀州条记载“密云县东北至长城障塞一百十里。”

壕堑、界壕

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多指在不易筑墙的地方,挖有深广各若干丈的深沟,并将所挖取之土堆于沟的一侧,其防御作用同修筑墙体是一致的。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除金之外,基本没有使用界壕一词来称长城的。

边墙、边垣

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带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如《明史·戚继光传》载“蓟镇边垣,延袤两千里。”《明史·兵志》载“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

八达岭长城的名字由来是什么?

达岭长城的名字由来

1、明代《长安客话》的解释,“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因为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2、由“八大岭”谐音而得名。

因这一带山峦层叠,地势险峻,据说所建的长城在这里要转八道弯,越过八座大的山岭,当年兴建这段长城很艰难,工期迟迟完不成,曾先后有八个监工为其而死。

通过仙人的点化,采取“修城八法”,即“虎带笼头羊背鞍,燕子衔泥猴搭肩,龟驮石条兔引路,喜鹊搭桥冰铺栈”,才把建筑材料运送到山上。所以人们就把这段长城称为“八大岭长城”,后来地名就谐音成“八达岭”。

3、由“巴达岭”谐音而得名。

相传元代有一位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到此,见这里关山险峻,层峦叠翠,于是龙颜大悦,给此处赐名“巴达岭”,后讹传为“八达岭”。

但查阅《历代帝王录》、《中国皇帝大事年表》等史料,均查不出元代有过叫“巴达黎黎”的皇帝,却有一位叫爱育黎拔力八达的,他就是元代第四位皇帝仁宗。据传他出生在八达岭所在的延庆县内。

4、由“把鞑靼”谐音而得名。

据传明代时,八达岭一带曾一度成为防守满族军队的前沿阵地,因明时汉人把东北方的满族人称为“鞑靼”,所以有人认为八达岭是“把鞑靼”(意为把守鞑靼之岭)的谐音。

5、由“八道岭”谐音而得名。

传说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大军征战到此,受阻于长城之外,李自成心急如焚。这时探马来报,说前方还有八道险关。李自成听罢长叹一声“这里的八道岭实在是难以越过,看来强攻是不行!”于是命令起义大军改道而去,后来这里被称为“八道岭”。

扩展资料

长城之最

1、八达岭长城是接待中外游人最多的长城景区

截止到2009年,八达岭长城接待过的国家数达178个,占世界国家总数的91%。只有16个没有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的游人尚未来过。国家外交部的一位负责人讲“据我所知,八达岭长城接待的世界国家数在国内景区中是最多的”。

2、八达岭长城是接待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最多的长城景区

1957年,八达岭长城接待了第一位外国贵宾——原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在以后的近50年的岁月里,八达岭长城先后接待了尼克松、里根、布什、伊丽莎白二世、撒切尔夫人、明仁天皇、叶利钦、普京、曼德拉等400余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

3、八达岭长城是举办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最多的长城景区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里举办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频繁,每年多达10到20余次。

4、八达岭长城是中国万里长城最杰出的代表

八达岭长城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最早对外开放的长城景区和接待国宾的首选地。

1991年,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代表,接受了联合国颁发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证书”。

2002年,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代表,接受了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世界最长的墙——长城”的证书。上述两份证书的原件就珍藏在中国长城博物馆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达岭长城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