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天是几点钟

站长百科 2023-01-12 20:33www.1681989.com生活百科

二更天指的是21点到23点。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19点到21点一更,21点到23点是二更,1点到3点是四更,3点到5点是五更。“更”的本义通常认为是“更改”,又引申为“轮流”、“交替”,之后又引申为“再”、“又”。古代的时候,在宫中值夜,分为五个班次,按时进行班次的更换,所以“更”又引申为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古人所用的时辰制主要有十二时辰制、二十四时辰制、十时辰制、五时辰制、百刻制五种。

其中十二时辰制在西周时就已经使用,汉代命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隅中、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到一点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是寅时,依次递推。

二更天是几点钟

二更天是晚上9时至11时。

古代的时候,在宫中值夜,分为五个班次,按时进行班次的更换,所以“更”又引申为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古代的十二时辰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二更天代表几点?

古时候二更天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古代时间意义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二更天是几点钟?

古时候二更天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扩展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描述,后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古时代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四更天,五更天,是现代的晚上几点钟?

1、19:00-21:00为一更天,

2、21:00-23:00为二更天,

3、23:00-01:00为三更天,

4、01:00-03:00为四更天,

5、03:00-05:00为五更天。

古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四个班次,开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一夜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2.4小时。戌初一刻为一更,亥初三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扩展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989.com 推火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